2024年,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已正式实施,新增的15款罕见病药物以更低价格触达患者,这一数量创历史纪录。作为国内罕见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长效凝血因子、非因子治疗等创新药陆续在全球范围上市,有的产品尚未进入国内,有的产品受医保限制使用,血友病患者尤其是成人血友病患者的治疗依然面临较大经济压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告诉新京报记者,如何延长治疗周期及降低治疗费用,是血友病患者治疗面临的两大挑战,期待更多新药可及。


血友病预防性治疗最关键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分别由凝血因子Ⅷ和Ⅸ基因突变所致。按照患病率2.73/10万推算,中国约有3.8万血友病患者。“因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患者会出现关节、肌肉、内脏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危机生命。重型血友病在儿童期起病,而且需要终身治疗,全球比较成熟的临床治疗方案是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杨仁池介绍。


此前的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接受预防治疗的血友病患者仅10%,接受规范化预防治疗的患者只有3.4%。


“血友病有些出血是急性、创伤性的,有些则很隐匿,如颅内出血、关节出血等,需要提前治疗,预防这些出血情况的发生。以目前国内上市的凝血因子产品而言,要做到预防出血,就必须进行规律性替代治疗,杜绝致死致残性出血的发生,杜绝关节可能出现的病变。”杨仁池指出,近年来,血浆源性的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产品、基因重组的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产品被纳入了医保范畴。其中,血浆源性凝血因子产品覆盖了成人和儿童的预防出血治疗和出血后治疗,但因血浆来源的限制,这类产品的产量和产品中的凝血因子浓度受到一定限制。而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只有儿童的预防治疗和出血后治疗被纳入医保范围,成人则只有出血后治疗被纳入医保。这意味着成人患者如果要进行预防治疗,很大程度上需要自费。


此外,凝血因子疗法半衰期较短,凝血因子Ⅷ的半衰期更是仅有8小时-12小时,凝血因子Ⅸ半衰期为18小时-24小时。以血友病A预防治疗为例,患者需要每周2-3次输注凝血因子,或隔天输注一次,在医保不报销的情况下,成人患者面临较大经济压力。


“治疗思路上,成人与儿童都一样,我国成人患者还是按需治疗居多,定期规律性替代治疗比例仍然和国际上有一定差距。”杨仁池指出,这种压力不能全部由个人承担,也不能全部压到医保上,还需要探索包括商业保险、慈善捐赠等在内的多方共付创新模式,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压力,也帮助国家医保部门减轻压力。


血友病迎来更多创新疗法


杨仁池深耕血友病诊疗领域已有20余年,见证中国血友病诊疗现状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最初的输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到血友病B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友病A的血浆来源凝血因子Ⅷ,再到现在的重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双特异性抗体,国内血友病的创新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如今,在全球范围,抗凝血酶疗法、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基因治疗等非因子疗法,已经成为各大药企、研究机构关注的研发方向。


“国内临床治疗使用的依然是标准半衰期凝血因子产品,受种种原因影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虽有产品获批进口,却未普及。双抗药物也在几年前国内获批上市,这类药物采用皮下注射,且注射频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持在一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延长治疗周期,价格昂贵,尚未被纳入医保。”杨仁池表示。


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也是非常热门的非因子治疗药物研发方向,同样通过皮下给药的方式减少患者出血,注射频率也在一周一次。该类药物的三期临床数据刚于去年12月美国血液学年会公布,可显著降低血友病A及血友病B患者的出血率,预计2025年有望在国内获批。


在基因治疗方面,国外已经有创新药获批上市。国内方面,杨仁池所在的团队在亚洲范围内开创先河,于2019年着手研发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已入组超100名患者,并且通过一次静脉给药,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


“非因子疗法对于血友病A和血友病B患者都适用,能让患者很好地控制和预防出血,让大多数患者受益,还能让患者摆脱频繁的静脉穿刺痛苦,这也是非因子疗法的优势。”杨仁池指出,包括抗凝血酶以及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在内的药物,还需要关注其发生血栓的风险。非因子疗法降低抗凝蛋白活性之后,血友病患者会在出血和凝血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的理想状态,如果患者因为其他感染或者别的原因打破这种平衡,就可能发生出血或者血栓的情况。


杨仁池也希望,加强血友病中心的建设,让先进的治疗方法可以下沉到区域性医疗机构,惠及更多血友病患者。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