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北京大学官网视频截图


1月19日,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发布声明称,两公司在多个网络平台宣传销售印有“北京大学”系列商标标识的羽绒服产品,该办已提起行政投诉。


根据声明,北大的很多标识,包括“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北大”“PKU”“学校徽志”等,都是系列注册商标,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而这两家公司常年以“在校生、校友”的名义,在多个网络平台宣传销售印有“北京大学”系列商标标识的羽绒服产品,却并未获得授权。


很明显,这是一种蹭名校的侵权行为。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到,不只是北大,挂着北电、中戏等学校logo的羽绒服在网络平台上也随处可见。而从商家“和学校的一样”“可拿原版对比”“还有低配版本,做工质量差一点”等说法中不难看出,大多都是仿品。


其实,院校被一些商家蹭热度的情况,近些年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了侵权重灾区。比如,前些年清华大学就起诉了一批挂着“清华”字样的幼儿园。在不少判决中,清华的权利主张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对于这些行为,法律规定也很清楚。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就载明,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可见,那些冒牌,无论是明目张胆地使用标识,还是隐晦地提及暗示,都不合法。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市场经营、品牌增值毕竟不是院校的主业,相比企业、公司,院校的维权能力仍有限。北大、清华作为国内头部高校,法律团队、维权意识相对成熟,都难免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其他院校的状况更可想而知。


比如,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批零食也开始蹭名校,动辄打着“某某农科院”研制、“某某大学”开发,其实都是冒牌。但作为被侵权大户的某农业科学院直言,自己“缺乏这些维权的经验”,同时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比较欠缺,很难去维权。相信不少院校都有类似的困扰。


因此,对于这种蹭名校行为,除了学校自身主动维权,相关部门也可以协调专项行动,帮助学校进行统一维权。


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曾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整治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对“协和”“华山”“湘雅”“华西”“齐鲁”“同济”“天坛”等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进行重点整顿。这其实可以成为一种解决思路。


就拿冒牌羽绒服来说,遭受侵权困扰的并非北大一家,相关部门也不妨顺藤摸瓜,对市场上的冒牌情况进行统一摸底、集中整治,降低院校单独打假的成本,帮助其快速有效维权。


同时,电商平台对这些商品也应当加强审核。从此次曝光的案例看,包括羽绒服在内的很多冒牌产品都在电商平台售卖,平台显然应当履行审核义务,无论事前的资格查验,还是接到院校维权,也或者消费者投诉后的纠纷处理,电商平台都应当提高效率,并针对违规情况提高处罚力度。


随着院校光环越来越具有市场效应、日益成为有号召力的商业品牌,其维权能力的短板也可能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各界应当看到这种落差,帮助院校加强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别再让院校维权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了。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