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1月20日开幕。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办)党组成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正在按照程序申报,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展览温室改造等各项重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今年将陆续启动。此外,今年还将推进颐和园苏州街、清华轩、乐农轩、听鹂馆修缮。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办)党组成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谈古建保护

香山公园三处古建筑院落开放,启动碧云寺修缮

 

新京报:2023年,颐和园“画中游”景区修缮一新,重新开放后在社交网络上走红。在古建修缮保护方面,去年有哪些工作亮点?

 

张勇:过去的一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围绕历史名园保护,完成天坛北宰牲亭、北神厨院落、长廊,景山五亭保护修缮,完成中山公园部分区域腾退。“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如期开放,推动首都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

 

延续历史原貌,持续扩大公园游览面积,香山公园雨香馆、晞阳阿、昭庙碑亭院三处古建筑院落去年开放,增加游览面积2462.6平方米,设置以史料图文、诗词拓印等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并提供义务讲解服务,丰富游客了解香山历史文化、石刻文化、民族文化的情境和空间,深受游客喜爱。

 

去年,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市属10家公园开展可移动文物专项巡视巡查及石质文物普查,完成北京动物园、香山公园、紫竹院公园可移动文物登记备案。推进文物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修复文物308件,其中颐和园塔钟修复获评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传习中国园林古建彩画技艺,举办首届古建彩画技能竞赛,持续开展颐和园长廊彩画文物研究性保护。

 

我们还持续推进西山永定河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完成颐和园景福阁、养云轩、迎旭楼修缮,启动香山碧云寺修缮及颐和园听鹂馆修缮前期等工作,持续推进西宫门文物腾退。完成北京动物园清农事试验场旧址、紫竹院公园行宫(一期)修缮。北海漪澜堂修缮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年度十件大事”,三希堂法帖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新京报: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今年各公园还有哪些计划?

 

张勇:本月10日,由三位爱心人士捐赠的1页曾经流失海外的宝云阁铜窗芯正式入藏颐和园,吸引了社会关注。

 

今年,我们还将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进颐和园养云轩活化利用,苏州街、清华轩、乐农轩、听鹂馆修缮,四大部洲保养维护,长廊彩画文物研究性保护。抓好天坛皇穹宇、香山碧云寺、紫竹院行宫(二期)等修缮。做好可移动文物定级备案,继续推进文物数字化,实现对文物全面管理和保护。

 

谈夜游公园

6项夜游文化活动激活夜间经济活力

 

新京报:2021年4月29日起 ,北京市属公园实行延时开放。近两年来,公园接待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勇:2023年,市属公园共接待游客量1.01亿人次,同比增长69.44%,较2019年增长3.78%。我们全面做好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的综合服务保障,强化线上购票和现场购票有机结合,有效避免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新京报:去年北海公园开设夜游体验活动,游客领略到古典园林不同于以往的魅力。下一步,公园还计划举办什么类型的活动?

 

张勇:去年,我们探索夜间活动新业态,推出“印·静心”“香山奇妙夜”“景山夜赏中轴”“夜宿园博馆”等6项夜游文化活动,激活夜间经济活力。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推出“乐动名园”系列展演,“一园一品”活动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市属公园冰雪活动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今年将大力宣传公园特色文化,筹办“园说Ⅵ”等文物文化展,高质量策划问月楼、阐福寺、观德殿、玉和集樱等园林空间、小微展览活动。

 

新春佳节快到了,颐和园、天坛、北海等公园里的“中国年味儿”越来越浓,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将布置39处主题景观,悬挂2.5万余盏红灯笼,布设2000多组中国结、道旗,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另外,我们还精心安排了九大类80余项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专门推出龙年生肖IP形象“隆隆”,融入节日景观布置、文创产品,让市民游客在公园里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春节。

 

谈国家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

 

新京报: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植物园已经有两年多了,国家植物园生态成绩亮眼。目前它的建设进展如何?

 

张勇:设立两年多来,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逐步提升,收集植物种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新收集植物3600余种(含种下单元),共收集植物1.75万余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已成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关乎国家生物安全。国家植物园成立博士攻坚团队,承担全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治技术指导、督导评估工作。攻克四季常蓝树种蓝云杉大规模育种技术。开发新优品种26个,选育纳入市增彩延绿繁育任务良种21个。让人民群众春天看到更多的花、秋天看到更多的彩叶、冬天看到更多的绿色。

 

去年,国家植物园获批北京市首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同步开展5项科技项目。开展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野外考察,收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300种1000份。普查昆虫1500余种,发现18个中国新记录种,103个北京新记录种。

 

国家植物园还打造了《万物共生大讲堂》,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开讲,还原中国历史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2023年,国家植物园接待游客375万人次,同比2019年和2022年均实现增长。举办的兰花展、桃花节、菊花文化节等20余个花展、科普展,以及“植此春色”文创市集等受到游客青睐,让国家植物园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美好生活。

 

新京报:国家植物园今年是否会有新的场所亮相?

 

张勇:在规划引领下,世界一流植物园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为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展览温室改造等各项重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今年将陆续启动。

 

谈票务便民

今年将推进以民生卡为介质办理公园年票

 

新京报:去年,市属公园首次推出电子年票,方便市民游园,目前效果如何?

 

张勇:北京发行公园年票是市公园管理中心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常年项目,每年都有百万市民游客享受到这项市委市政府惠民政策。北京市公园游览年票发行至今,经历了由纸板儿、激光塑封防伪到电子芯片的形式转变。

 

2023年,我们首次推出电子年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游客,当年即有48%的游客选择电子票,目前已有近70%游客选择使用电子票。购买渠道也从只有线下现场,转变为公园现场和线上购票并行。今年,应市民游客要求,集中发售截止时间由1月15日延长到31日,线上则可持续至10月20日。

 

今年,我们还将按照全市安排,推进以民生卡(北京民生一卡通)为介质办理公园年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