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赫)“昆曲演员的展示平台太少了。怎么能鼓励青年演员继续发展、留住人才,这是我们当下从事传统戏曲艺术的院团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魏春荣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这已经是魏春荣成为政协委员的第七个年头了。今年她依旧关注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并带来了举办一届“全国青年昆曲演员展演”的提案。


市政协委员魏春荣在会议现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魏春荣调研发现,在大众对传统戏剧日益重视的当下,青年昆曲演员看似机会多了,但青年演员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昆曲演员最终能成长为一名能够获得‘梅花奖’的演员,真的是凤毛麟角。比如我们北方昆曲剧院是一个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老剧院,但这么多年来真正培养出来的‘梅花奖’演员也不过几位。青年演员走到顶尖位置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所以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非常需要有这样一个展演来展示自己,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让他们得到认可和激励的机会。我明显感觉到青年演员们是有这个诉求,也有这个愿望的。”


同时,最近在年轻群体中走红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也为魏春荣带来启发。她思考,从事戏曲事业的青年演员无论是外形优势,还是舞台上动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们具备“走红”特质,只是缺少推广平台。“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两位青年演员一样‘出圈’的昆曲演员。”


因此魏春荣认为,举办全国青年昆曲演员展演能够把全国的昆曲院团集中到北京这样一个文化大舞台,完成一次集体的展示和交流。这不仅可以让全国院团近年来的创作成果得以展现,也能给到青年演员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更多观众朋友了解青年昆曲演员现在都在做些什么、演些什么,以及他们已经成长到怎样的阶段。


过去一年,北京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其中,“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先后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展演百余部精品剧目、影片,观看人数超3800万人次,令“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影响力和展演季的品牌度进一步扩大。


北方昆曲剧院始终积极参与“大戏看北京”系列活动之中。其中,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剧目《红楼梦》以古典文学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为“大戏看北京”增添了一部昆曲名作。魏春荣排演的剧目《救风尘》《国风》等也将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艺术精神和美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在魏春荣看来,“大戏看北京”是北京的特色名片,但它还不够“亮”、不够“精”,它的影响力应该更广,应该做成精品名片、爆款名片,让全国各地的朋友一来到北京就会先想到要看一场大戏。“一方面我们要在选戏上更‘精’,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大戏进一步推广出去。”


魏春荣认为,全国青年昆曲演员展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助力“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北京文化金名片的打造。“通过这样一个全国性展演,一方面丰富了‘大戏看北京’的演出剧目,另一方面也让全国各地观众都能进一步了解‘大戏看北京’。包括像‘会馆有戏’,我们也可以将部分大戏、折子戏演出带到会馆,或者展演期间在会馆举办昆曲沙龙。这样文旅都能够协同带动起来。”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