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界别联组座谈会举行。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专题座谈会上,社会科学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建议,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整体保护,打造以西山大道为主干的线路遗产,同时注重碑石等小型物质遗产保护,拓展非遗传承和展示渠道。


社会科学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受访者供图


■ 调研

古井、古碾、灶台成为记录时间的记忆遗产

 

杨利慧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22年3月起,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遗产资源基础研究”项目,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和研究生,持续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开展系统性调查。

 

实地调查中,项目组发现,西山大道的整体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西山大道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线路遗产,沿线遗产资源丰富,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集中体现,又串联起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但目前对其的开发利用仅有牛角岭关城一带几公里范围,无法满足当前全市人民对遗产研学以及户外登山等活动的需求。”

 

同时,搬迁村落原有的重要遗产缺乏保护和利用。“如,马套村因极度缺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举村搬迁,旧村逐渐荒废,村内的五道庙、关帝庙等物质遗产也逐渐被遗忘。但调研中发现,旧村荒废后,常有驴友结伴前去旅游,古井、古碾、灶台等成为了记录时间的记忆遗产。”

 

此外,碑石等小型物质遗产有的保护不到位。杨利慧说,“大西山腹地村落中有一些历史建筑呈荒废状态。”


当地非遗代际传承也面临危机。杨利慧介绍,目前有很多非遗技艺只有村中极少数人知晓,且老龄化严重,传承缺少新鲜力量。“如陈家庄童子挎鼓会等涉及武术的项目,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不敢让孩子参与。一些口头传统和民俗类非遗,熟悉相关内容的老人所剩无几。”

 

■ 建议

围绕重要节点打造特色线路遗产

 

针对这些问题,杨利慧指出,一是以西山大道为主干,打造线路遗产,辐射带动文化带的整体保护。

 

“可分近远期进行规划,围绕重要节点加强线路遗产的设计,发挥线路遗产的独特优势,将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融合起来,予以整体保护和转化发展。”杨利慧说,“例如,针对传统进香路线,如卢沟桥-潭柘寺古香道、阎村-河北镇-百花山古香道,以沿途寺庙为节点,重点开发沿途自然景观,打造富有灵性的美景体验之路;针对传统商贸路线,如清水河-西奚古道、芦子水-南窖-大峪古道等,以传统村落为节点,以节日仪式为抓手,推出以山居生活为主题的民俗体验之旅。”

 

其次,可以将旧村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村发展规划。“可以设置驴友打卡点或风景驿站,并提供茶水服务等,一方面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当地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更加关注文化遗产,自觉地予以保护和传承。”杨利慧说。

 

此外,可以将小型物质遗产保护与市民文化公园建设有机结合。她表示,可以借鉴近年来朝阳区、海淀区等的经验,将碑石等小型物质遗产保护纳入市民文化公园建设中,让碑石被“看见”,从而“活”起来,将这类文物的所在地建设成为丰富村民生活、吸引游客、传达历史、凝聚共识的公共空间。

 

推进非遗传承方面,杨利慧介绍,可以通过戏曲大赛等方式积极展示和宣传非遗。“调研中,不少非遗传承人都提到几年前在门头沟举办的戏曲评比和颁奖活动,对他们传承非遗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在当地多举办非遗比赛,或邀请传承人在一些庆祝活动上进行表演,适当给予资金奖励,提振其传承热情。”


“同时,对熟悉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老年人进行口述史抢救性记录,与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组织研学游、工作坊、培训班等,让经验丰富的传承人进行表演、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非遗融入当地教育体系中。”杨利慧说。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