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赫)如何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来自文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杜彦锋是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他从加速推进京畿美术馆建设、推动“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打造、北京厂甸庙会升级等多方面,结合履职经验分享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心得体会。


市政协委员杜彦锋在会议现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浦峰 摄


北京书画艺术氛围浓厚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文艺界别小组提出加速推进京畿美术馆建设的提案。这也是杜彦锋多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杜彦锋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人认为北京已经有了中国美术馆,没必要再建立一座北京美术馆。但实际上,北京有国家博物馆,也有首都博物馆;北京有国家图书馆,也有首都图书馆。各馆各具特色,且不影响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地去参观。“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同时在持续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也应当拥有一座自己的美术馆。”


作为几十年的资深书画工作者,杜彦锋认为,北京具有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且书画名人大家云集,这都是北京的艺术资源优势。“如果建立一座京畿美术馆,我们可以把当下北京书画艺术的名家名作、过去大师的作品有更好的收藏、陈列,让美术爱好者、书画爱好者能有一个新的,在北京能经常去参观、看展览的去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这一点来说,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一座自己的美术馆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春节北京厂甸庙会将凸显“文化”二字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尤其在北京广为流传。庙会更是北京年味儿与春节烟火气的象征,于很多老北京人而言,没去庙会相当于没过完整年。


如何将北京庙会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今年也成为市政协文艺界别小组会议讨论的议题之一。作为厂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服务管理专员,杜彦锋认为,庙会文化在北京有多年历史,其中西城区的厂甸庙会是北京最早的四大庙会之一,也是北京庙会的名片。“现在很多年轻人好像都觉得,年味儿变淡了,这时候庙会对于在北京过年的老百姓或者游客而言似乎更为重要。一到过年,大人、小孩都特别愿意去庙会逛一逛,无论从艺术、活动还是饮食上,都是大家亲身感受北京文化、感受春节氛围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杜彦锋表示,今年北京厂甸庙会将着重凸显“文化”二字。“以前的厂甸庙会可能更多是逛一逛,享受一下老北京的特色小吃。但今年我们会集中在琉璃厂文化一条街。琉璃厂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荣宝斋、中国书店等老品牌都在这条街两侧。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来游客,想要感受北京文化,大部分人也都要来琉璃厂逛一逛。今年我们厂甸庙会也将邀请琉璃厂文化街两侧的这些店铺、商户参与其中,增添更多文化活动,真正彰显咱们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底蕴。”


老北京胡同文化保护应注重文物“活化”利用


去年,杜彦锋曾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有关加强北京历史建筑管理保护的提案。随着履职、调研不断深入,杜彦锋也持续关注着北京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进展。


其中,位于西城区的湖广会馆便是北京历史建筑重焕光彩的范例。1月5日,历经一年半修缮的湖广会馆在京剧名家名角的唱段中正式亮相。“三台两院”的演艺新空间,实现融戏于景,戏景相融。未来湖广会馆还将通过展览、研学、美食、茶饮等多业态并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打造“戏楼版京剧核心打卡地”。


“湖广会馆增加了沉浸式演出,从后台演员妆容、扮戏,到前台的演出、演员表演的一招一式,观众都可以置身其中,更直接地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杜彦锋表示,过去北京有数百家会馆,现在仅存几十家,但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见证者。自2021年北京市提出打造“会馆有戏”的文化品牌,许多会馆逐步实现修缮、升级、重新开放,以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除了湖广会馆之外,前些日子我们还去调研了正乙祠、颜料会馆,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北京历史建筑,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


杜彦锋认为,北京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应持续挖掘会馆资源,同时拓展会馆利用空间。同时他建议,北京中轴线附近有许多会馆、名人旧居、老式四合院分布于胡同之中。老北京胡同文化保护也应注重文物“活化”利用。“在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能够活起来,通过升级改造让大家能够置身其中感受会馆或者古建筑本身的历史沉淀,这对文物保护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