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日前公布我国首个超万人大样本的化疗骨髓抑制流行病学调研报告——《明见丨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下称《明见》)。《明见》显示,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总体比例为44.2%,在未发生骨髓抑制前进行干预,有较好的未雨绸缪效果。

《明见》项目的项目组长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介绍,《明见》是我国首个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CIM)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发起,本次调研,历时近一年,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超10000名化疗患者以及305名全国主任级肿瘤科专家。

“《明见》调研数据给我们几个主要启示。首先,中国肿瘤患者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医生需要引起重视。”姜文奇教授表示,万余名接受问卷的肿瘤患者中,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总体比例为44.2%,即肿瘤化疗患者约每两人中,有一人可能发生骨髓抑制。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会发生多系血细胞指标降低;三系骨髓抑制,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下降的患者占比为11.2%,即超过1/10的患者在化疗后发生了全血细胞的降低。

其次,《明见》数据显示,在未发生骨髓抑制前进行干预,有较好的未雨绸缪效果。姜文奇教授介绍,临床上对骨髓抑制预防性手段,最常用的单一预防药物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47.9%),其次是全系骨髓保护药物曲拉西利(19.9%),此外还有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已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下一个治疗周期使用预防性手段,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曲拉西利、促血小板生成素,则患者再发生骨髓抑制的比例明显下降。

《明见》项目执行组长,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介绍,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端实际统计的骨髓抑制发生以及接受预防的情况,与医生端对预防性用药的观念存在差异。

“大部分医生乐观估计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后续化疗的影响,尽管92.8%和61.6%的专家表示会对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血小板减少(CIT)进行预防性干预,但实际接受预防治疗的患者比例仅有79%和36.2%。预防不足会导致更多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在三系血细胞减少中,对患者化疗的影响最大,会导致更多的化疗延迟或减量。该问题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关注。”沈波教授认为,这一偏差可能与咨询医生抽样均衡性、患者经济情况或各地医保报销政策支持情况等有关。

“本次调研同样发现,一些新兴药物的研发和上市为CIM的管理带来新的思路,特别是某些尚无指南共识推荐的临床问题,例如血小板减少的一级预防和肿瘤相关性贫血的预防等。新型CDK4/6抑制剂曲拉西利在化疗前使用,可有效降低CIT和CRA的发生率,显示出了多种传统骨髓抑制防治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沈波教授说。


《明见》显示,当前我国仍然缺乏普适性的骨髓抑制风险评估模型,一定程度上影响预防的实施;在预防用药过程中,医生对于药物的选择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急需更加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从而切实改善肿瘤患者的整体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