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赫)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2024年北京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广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优化调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功能,建立健全全面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养老问题也是今年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中多个界别的政协委员持续关注的问题。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人民画报书画院秘书长白景峰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他今年就带来了一份“建设社区老年书画教室、强化精神养老”的提案。


市政协委员白景峰在会议现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李木易 摄


多年来,养老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22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为465万,占总人口的21%。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突破700万,占比超过30%,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9条相关政策。


但据白景峰观察,目前大众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关注仍更多集中于养老硬件设施、物质条件的保障,却缺少精神养老、文化养老的相关政策、措施。“实际上当老年人的住房、医疗、看护等已逐步得到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寂寞、孤独和空虚更需被大家关注。”


作为书法家,白景峰认为,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养生、精神养老的重要方法。“首先写书法就是一个养生的过程,要讲究凝神、静气、松静、自然。全身先要放松,其实就相当于在‘练气功’。其次,书法也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比如,我们写字通常一写就是二三个小时,甚至半天,但这个过程却是愉悦的,因此我们需要临摹古人的帖,那就像是你和古人在精神上对话。”


此外,白景峰也认为,写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可具有连续性的爱好。当老年人越写越专业,未来自己的字能挂在家里,或者过年自己写一幅春联,或者装裱书法作品送给朋友,这些都能让老年人在精神上获得成就感。“这都源于中国人文化基因中对书法的爱好,尤其老年人退休后心比较静,更是有这样的需求。”


但白景峰做了大量调研后发现,现在北京很多社区都设有文化活动中心,也会举办老年书画类活动,却往往不普遍,且不成体系。很多社区都是自发地让老年人集中在那里写字,缺乏强有力的机构组织教学,也没有系统的专业课程。


这也是为何白景峰建议建设社区的老年书画教室。一方面白景峰认为,专业老师可以帮助老年人快速入门,这会给他们提供长期坚持爱好的决心。“如果写了半天没有进步,老年人就找不到快乐了。书画本质上除了养生,还是要让老年人的精神产生愉悦。而且书法也有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目前我们就要开发一套老年人书法课程,从60岁、70岁到80岁不同年龄阶段,关注老年人不同的身心健康状态,让书画变得系统化、专业化,变成老年人长期养生的方法。”


另一方面,社区老年书画教室可以排解老年人独自在家的孤独感。“为什么一些老年人喜欢去养老院,或者愿意一起跳广场舞、去公园活动,就是因为身边有伴儿。社区老年书画教室也是意在将书画变成一项集体活动。老年人可以与现实中的书画朋友相互交流,一起写字,一起搞书画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书画展览、笔会、联谊、送福等活动。这些都可以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白景峰表示。


据悉,目前大部分社区老年活动都采用公益免费的形式。对于社区老年书画教室的老师招募问题,白景峰建议,可以招募社会志愿者,或加强社区和专业书画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公益教学。“首先我认为国内并不缺乏书法老师,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学习书法的学生,其实是缺少对口就业岗位的。其次很多书法老师也都从事相对自由的职业,老年书画教室并不一定占据上班时间,一周只有1-2次的上课频次,老师也可以进行公益教学。”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