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吴采倩)新京报记者获悉,1月20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指导,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主办,北京急救中心承办的“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暨急救科普大课堂公益培训系列活动在全国开展,主会场设在北京。


“12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要大力开展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提高公众的急救技能。同时,要在社会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以下简称AED)、急救包等急救物资供应及使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急救体系建设。


在活动现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昂介绍,北京急救立法以来,认证了31家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基地,并成立了北京市社会急救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全市的急救培训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发布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授课课程大纲》,出版了系列标准化教材,认证300余名急救讲师。


李昂表示,3年来,已有30万高风险岗位人员接受了急救培训。同时,政府大力推动AED在公共场所配置工作,目前已经有5089台在120系统定位,形成了北京市AED电子地图,提高了应用效率。3年来,仅北京市地铁就利用AED挽救了6条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命。


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分会主任委员杨桦倡议将每年1月20日设立为“国家急救日”。通过“国家急救日”的设立,推动全社会关注急救,加强城乡专业急救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急救能力,促进我国急救体系不断完善。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多个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公益捐赠活动。北京急救中心与香港医疗健康学会签署急救培训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内容包括学术交流、讲师认证、急救培训三部分。北京急救中心党委书记杨桦与腾讯公司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社会应急实验室负责人滕超先生签署合作协议,协议重点是在北京市探索建立公共场所4分钟社会自救呼救系统新模式。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站)分会秘书长、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进行了120急救科普大课堂线上公益科普课程。在介绍AED普及的重要性时,他说,我国每年因心脏疾病猝死的人数多达76万人,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心搏骤停的抢救时间为黄金4分钟。在实际救护中,使用AED及时施救,成功率能提升40%左右。在人群聚集地密集配置AED,让更多的人学会使用这一救命神器,能为挽救更多生命提供帮助。


据了解,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带领全国120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联合相关学(协)会于2019年1月20日共同发起,旨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急救文化发展水平,促进 “社会大急救”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编辑 杨海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