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赫)1月22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界别联组座谈会。民盟、台盟、文艺、社科、新闻出版、对外友好、宗教、特邀等界别委员和部分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参与会议。座谈会气氛热烈,来自多个界别的18位委员分别在各自领域就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提出建议。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界别联组座谈会现场。 供图

加强北京与港澳台文化交流


记者注意到,多位委员今年的提案都与加强北京与港澳台文化交流相关。


来自台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台联理事、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党建工作部高级副经理曹晖建议,加强北京、台湾两地故宫博物院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以推进两岸同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搭建两岸故宫博物馆学术交流平台,建立两岸故宫博物院合作桥梁,建设两岸故宫博物院管网平台,构建起两岸故宫共享的网络平台,为两岸同胞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港澳台侨的工作顾问杨品骅是一名来自中国台湾的少数民族歌手,在北京从事演艺及文化交流工作。他将台湾同胞的实践与期望带到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北京是历史名城,台湾在从事文物研究、公益创新、民族调研、展览展示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立足首都的文化发展,将助力台湾同胞整合两岸文史资源,带来新的创意。北京也是演出、影视行业的首标城市,在音乐、剧场、电视剧、电影、新媒体的多元市场,都吸引了台湾的从业人员来京长住。但对于工作室落地、影视孵化作品扶持等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来自特邀界别的委员,香港锡兰集团凌俊杰表示,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坚实根基;香港是国际文化中心,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的重任,“我期盼未来北京、香港可以举办更多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增加两地的戏剧演出。京剧和粤剧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挥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未来北京可以增加更多香港经典戏剧作品的演出场次,让人民群众体验多元的文艺作品。同时,两地艺术圈可以保持文化交流,共同合作产出多样化的艺术作品,为培育北京和香港文化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高校博物馆、北京美术馆……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过去一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北京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26家;全市博物馆累计推出约700场展览活动,全年超过8000万人次走入博物馆。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推进“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在此次联组座谈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也带来了关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提案。


来自民族界别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期刊中心主任施光海表示,北京市应重视支持我市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对外开放,让高校博物馆依托高校人才、学科的优势力量,与公共博物馆专业互补,打造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这个金名片,“然而北京市高校博物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其建设发展与高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建议有条件的高校重视博物馆建设,加强对北京市高校博物馆共建经费的支持,促进高校博物馆对北京市开放科普教育等相关业务,同时将北京市高校博物馆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统筹范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优势的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促进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来自社会科学界别的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筑慧提出,每逢节假日北京许多博物馆往往一票难求,将博物馆构建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弘扬传播中华文明的有效途径,“我建议在博物馆文艺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及活化利用中,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元素和共有的文化符号,通过差异化的主题展览叙事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观众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认知。继续推动互联网数字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创建数字化展览、数字博物馆、网上虚拟展厅等互联网公共文化空间,让文物可见、可感、可听。”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徐春妮代表文艺界别提出“关于加速推进北京美术馆建设”的提案。徐春妮表示,北京有着非常悠久和辉煌的艺术传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美术馆。她曾做过六年的美术节目,也经常去北京画院。这是全国收藏齐白石画作最多的地方,但苦于场地有限,齐白石画作只能被借展到全国各地去进行展出。“一方面是美术大家的优秀作品、当代名家名作管理不善,甚至是流失的风险。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有很多知名画家办展难,不少名家的作品甚至有流失风险。另外一方面,首都群众对优秀美术展虽然有强烈的渴望。”徐春妮表示,城市美术馆通常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服务的要求,是学习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