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北京市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履职,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中,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首都现代化建设。全年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案件超14万件,同比上升56.9%。

 

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蓝向东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市检察机关统筹落实发展和安全要求,服务保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治要求,推动检察履职的监督主动性与司法被动性有机统一,聚焦群众反映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开展“小专项”监督,并将深化检察履职方式创新实践,以持续塑造新质法律监督能力。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蓝向东。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供图


服务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去年,在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服务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方面,北京市检察机关做了哪些工作?

 

蓝向东:北京市检察机关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履行首都职责要求为牵引,带动检察履职更好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

 

在服务保障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涉黑恶犯罪等;我们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维护金融安全,探索以关联“冒烟指数”与金融检察业务数据强化预警功能。“冒烟指数”是从合法性、非法集资特征词、收益率偏高、负面反馈指数、传播力等维度,衡量目标企业非法集资风险的指数。北京检察机关建用非法金融活动涉刑线索研判法律监督数据模型,汇集基于“冒烟指数”产生的风险企业数据、刑事案件数据、12345投诉数据等,识别涉刑重点线索,从而及时发现和预警非法金融活动。

 

在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我们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办理涉老字号保护等案件,军地检察协作保护“禄米仓胡同73号”;强化检察文化法治特质,丰富检察文化内涵,研制规范检察行权的工作指引18件;以北京检察话语与叙事体系讲好首都检察故事,引领社会法治意识。

 

在服务保障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我们把握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和涉外法治工作联动性强的特性,依法办理涉外案件,妥善开展领事探视。首次将“检察元素”嵌入金融街论坛等国家级、国际性平台建设,在“法治协同与金融治理”平行论坛发出检察声音;联合市侨联出台加强侨胞侨眷合法权益保护的意见,提升涉外检察工作的精准性实效性。

 

在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我们推动知识产权检察融合履职办理涉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案件;对接“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完善检察联络机制,凝聚协同保护创新合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法治需求,办理侵害数字权益、破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犯罪,护航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治要求

 

新京报: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北京市检察机关如何推进法律监督效能进一步提升?

 

蓝向东:我们依靠党的领导破解检察发展难题,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向市委及其政法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118件,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检察制度效能。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检察行权偏重履行司法职能、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问题,把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定位,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治要求,办理侦查、审判、执行等监督案件93443件,办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司法案件49490件,监督办案占比由2020年的24.9%提升到2023年的65.4%,推动检察履职的监督主动性与司法被动性有机统一。

 

我们强化“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价值导向,提出各类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479件,同比上升30.2%,采纳率为90.3%;对诉讼活动违法等提出监督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21404件,同比上升33.8%,采纳率为98.6%,办案质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聚焦群众反映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开展“小专项”监督

 

新京报: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是北京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蓝向东: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主动有效对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享民生诉求数据信息,聚焦群众反映的高频共性难点问题开展“小专项”监督,在推动检察办案由个案办理向类案办理转变,并向溯源治理、系统治理不断延伸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23年8月,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听取了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检察监督融入接诉即办改革深化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的工作方案》,以市检察院、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名义联合印发。

 

在市级层面,由市检察院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加强顶层设计,为深化合作提供坚强机制支撑和制度保障。在区级层面,各院立足自身实际加强与属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沟通联系,与各区城指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开通数据交换查询权限,开展个性化合作。

 

今年以来,共享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信息300余万条,发现监督线索13282条,据此靶向开展17项“小专项”监督。如,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严厉打击销假销劣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相关犯罪173件,推动查处售假窝点76个;发挥民事检察职能,依法支持弱势群体维权,建立健全与人社局、司法局等工作机制,梳理摸排投诉数据信息,审查受理农民工支持起诉案件7000余件;发挥行政检察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以“全面深化行政检察监督依法护航民生民利”“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领域专项整治”等为抓手,开展交通安全隐患等专项监督;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托公益诉讼智能线索分析研判平台,筛查群众反映的破坏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污染等监督线索信息5000余条,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推动相关责任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数字检察”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新京报:“数字检察”是最高检提升检察工作效能的重要部署,北京市“数字检察”实践及成效如何?

 

蓝向东:北京检察机关聚焦法律监督线索发现难、核实难突出问题,强化数字时代检察履职的鲜明特质,在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实践中,我们发挥数字革命驱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作用,依托法律监督数据模型应用,叠加倍增数据关联效应,对内牵引检察行权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对外带动职能机关依法履职联动履职协同履职,促进数据赋能与检察效能“双效合一”。

 

2023年,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均达69%,呈现“数字检察一子落,法律监督满盘活”新气象。

 

首先是驱动治罪由浅入深。比如,数字检察“加持”技术性辅助、穿透式审查、实质性监督,助力深挖彻查深层次违法犯罪问题。发现并向公安机关移送各类犯罪线索1309条,已立案346件;关联应用检法业务数据,针对虚假诉讼、“执行难”等突出问题提出监督意见1408件,同比上升96.6%,其中涉虚假诉讼的195件,同比上升91.2%。针对财产刑执行不规范问题,监督纠正1073件,已执行6000余万元。向行政执法机关推送检察履职发现的违法行为问题线索4103条,已查处1803件。

 

同时,驱动治理“由案到治”。我们坚持以数字检察为牵引,以检察机关依法监督的“我管”促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的“都管”,推动个案办理、类案监督到溯源治理,提炼的经验法则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善治规则。如,依托法律监督模型,办理医保诈骗系列案件提炼的骗保识别规则、办理骗取国家农药补贴系列案件提炼的骗补防范规则,融入相关管理规范和机制;开展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专项监督提炼的假证识别规则,录入北京安全生产和隐患治理“企安安”系统。

 

此外,融入精治共治法治城市治理。针对刑事犯罪中轻罪案件占比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坚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以构建轻罪治理体系努力跑在问题治理前面。如,海淀院“轻罪治理图鉴”植入该区“城市大脑”,西城院数据模型彰显核心区停车位治理的“检察智慧”。

 

持续做实检察为民

 

新京报:今年,北京市检察院将重点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

 

蓝向东:加强检察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与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有机统一起来,凡事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治检主体责任,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锻造过硬首都检察铁军。

 

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加大对危害国家安全和首都社会稳定等犯罪的打击力度,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助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助力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服务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塑造检察联动协作新动能。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做实检察为民。

 

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聚焦维护公平正义,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深化检察办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四大检察”职能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推动法律监督和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深化检察履职方式创新实践,以持续塑造新质法律监督能力,推动检察履职由浅入深、由案到治向引导和疏导端溯源治理发力。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