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作为一名来自交通规划领域的“老代表”,聂大华多年来一直从专业角度提出针对交通缓堵、绿色出行的建议,“目前,北京各重要区域之间交通联络不畅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各区域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聂大华说。

 

聂大华是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道路交通专业总工程师。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交通综合治理提出了多项具体任务和目标。其中,提升慢行系统品质、优化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供给、强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间的多网融合都是她关注的重点。

 

今年,聂大华继续在提升交通供给方面提出建议,通过综合施策发展绿色交通,更加科学地调整公共交通、慢行(骑行)、私家车的出行结构,破解交通领域的大城市病。同时,北京各重要区域之间交通联络不畅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也要建立各区域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北京劳动人口会集中在四环、五环甚至更外围区域,上班通勤的区域也可能在城市副中心、昌平等地区,而我们现有的环状和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则不能很好适应这种新的出行特征。”她认为,这种出行需求不能通过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要构建新型外围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好“交通廊道”,以快速、大容量的地铁和轨道做支撑,加大公共交通设施资源的供给,然后再搭配一些公交、骑行等集散系统。

 

针对如何提升绿色出行比例的问题,聂大华认为,出行结构的优化调整会受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出行需求的控制,与产业政策也有关系,必须久久为功,并不是仅通过倡议就能实现的。

 

“比如当下鼓励发展新能源车,而道路条件并不足以完全满足出行需求。面对道路拥堵现状,单纯通过修建道路来试图缓解,更多的人就会选择自驾出行。因为路虽然宽了、多了,但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体验并没有提升,没有比自驾快速、便利许多。”聂大华建议,在城市建成区,一定要以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为骨架,来支撑出行需求,让公共交通真正便利起来,减少对自驾出行的依赖。

 

作为公共交通间的衔接,骑行在短途出行、旅游出行时的作用十分显著,也日渐成为不少北京人的通勤新选择。据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民骑行意愿持续高涨,北京全市全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10.8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98.99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加12.79%。

 

聂大华认为,在慢行系统的发展中,不同性质慢行道路间的连通性有待提升,应尽快实现 “一骑到底”。

 

“目前,相关的北京地方标准正在编订当中,未来,水、路、绿三网间的连通性会更强。”聂大华表示,按照现行法规的要求,道路建设不能突破规划红线,因此河道、绿道内的骑行道路均不属于市政道路,但其用途却基本相同,希望能通过机制创新改革,更好地将其串联起来。

 

她还建议,应该协调好机动车停放、非机动车骑行等多方面的土地资源配比问题,积极倾听市民意见,了解不同出行方式群体间的实际需求,发挥街道甚至是更基层的力量,并配合专业人员的参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土地资源,而不能一概而论。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