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目前,我国分两批在49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20年9月,石景山区成为北京市唯一国家批准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芹带来了一份《尽快在全市范围内推进长护险制度落地》的提案。“长护险在石景山的试点工作特别受老百姓欢迎,并且民生是大家一直特别关注的话题,所以我带来了这样一份提案。”李凤芹告诉新京报记者。


北京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芹。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参保42.8万人,“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李凤芹表示,依据试点实施方案,长护险试点参保范围是石景山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暂不含学生、儿童);基金按年筹集,筹资标准为180元/人/年,由医保基金和个人按照5:5的比例分担;待遇保障每月3000元标准,提供机构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及居家护理三种护理方式、32个护理项目,基本满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护理服务需求。

 

李凤芹向记者介绍了试点具体情况。石景山区委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先后编制印发了试点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1+1+N”个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保障长护险政策的落实落地。长护险业务工作由2家商保公司经办,6家评估机构和78家护理服务机构先后签约,协助政府高效推进政策宣传、参保缴费、失能评估、护理服务等全流程工作。

 

石景山区对各机构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服务流程、护理质量等工作进行不定期、全流程、全方位的督导检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长护险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确保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的待遇保障。还在全区9个街道政务服务大厅设置长护险经办服务窗口,统一经办工作模式,业务“一窗综办”方便了社区群众就近、便捷地办理相关业务。试点时,长护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单独核算,符合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长护险试点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全区护理服务产业及社会就业的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约1.53亿元,来自全国其他试点城市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多家护理服务机构在石景山区开设分支,促进了护理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建设,为全区护理服务机构建设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李凤芹介绍,截至2023年11月,长护险累计签约护理服务机构由试点初期的35家增加至78家,长护险相关从业人员从500余人增至2000余人。另外,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如适老化改造照护床位500张、护理员培训以及精准化服务等各项目,优先保障已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的老年人,帮助其家庭解决居家照护难题。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截至2024年1月,参保42.8万人,累计待遇享受4503人,实时待遇享受2509人,重度失能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得到了极大缓解。”李凤芹表示。

 

建议尽快在全市域推进长护险,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李凤芹建议积极争取国家主管部门支持,尽快批准在北京全市域范围内推行长护险,全面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为城乡居民设置自愿缴费参保5年的待遇等待期作为门槛,避免出现已经或者即将出现重度失能情况才缴费的逆选择现象。

 

试点中,长护险仅与民政部门的失能补贴和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机构补贴两项政策衔接,与其他政策保障缺乏统筹衔接。“我建议以长护险全面推开为契机,对民政、卫生健康、交通、残联等部门在养老领域的投入及政策进行整合,统筹政策设计,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公平性。”李凤芹表示。

 

试点期间的基金筹集由医保统筹基金划转和个人缴纳,缺乏其他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投入,筹资渠道比较单一。李凤芹建议加快建立多元筹资机制,调整参保缴费结构,除了单位、职工或者居民个人的缴费外,有计划地将社会慈善捐助、福利彩票资金等引入长护险基金,使其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

 

“试点发现护理服务也有待优化,护理员年龄大、流动性大、学历低、薪资低问题突出;现有服务只有32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她建议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高校、职业教育等,定制培养专业人才加入护理服务队伍,并探索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方式缓解护理员短缺。

 

此外,试点过程中,多部门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在实操层面标准不统一,部门间评估结果无法共享互认,评估标准也有待统一。“我建议统一失能评估标准,推动评估结果互认共享。加快推动国家医保局、民政部失能评估标准在本市相关部门实操层面的统一,建立失能评估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

 

展望未来,李凤芹希望长护险在全市推开后,能够按照首善标准,吸收其他兄弟城市试点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