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化“双减”工作,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能力。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教学,也成为各位委员、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过去一年来,北京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成效显著。1月23日,新京报专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介绍北京市推进智慧教育的整体思路及进展。


李奕强调,北京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过程中,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首要,过去一年重点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应用和新教育场景的创设上下功夫,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奕介绍了北京市智慧教育工作的三个重点方向。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优先构建面向教师的大模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在模型构建上,我们优先从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为切入点,重点开展了辅助备课、题型选择和智能组卷的项目研究。”李奕介绍。


2023年初,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层次架构、主要内容和配置标准,分类指导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并评选出首批41所智慧校园示范校。


“对于教育数字化如何影响教育教学,从一开始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到后来以数据为核心、通过数据分析诊断来赋能教育教学,包括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及应用,我们跟踪研究了很长时间。”李奕告诉新京报记者。


李奕强调,与其他领域不同,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具有一定特殊性,不同年龄段孩子所受到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说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生就一定最好、一定效率最高。


李奕表示,针对教师的大模型的构建,首先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其次拓展了教师原有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使得老师的教育教学效率和视野宽度得到迅速提升,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真正建立面向学生的大模型提供了准备条件。“无论如何,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驾驭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前提。”


建立师生两个维度数据库,精准服务于学习需求


在教育领域中,最宝贵的大数据,是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记录,也就是学生使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又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教与学的匹配度,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适应程度,都是当下知识爆炸、学生个性成长等背景下的教育难题和改革方向。


针对这样的趋势,北京市从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的数据库入手,力求通过对每个老师和学生进行精准的“画像”,呈现出不同老师的优质服务属性和教学特长,以及不同学生的学情数据。这种分类也可以按照班级、年级、学校甚至分区进行不同尺度的数据分析,从而精准地判断某区、某个年级、某个班级、某个孩子的学习弱项和需求。


这些数据给老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小学阶段,借助技术辅助教师精准分析个体或群体学生的学情,生成学生数字“画像”,老师可以通过多元化作业、分层化辅导,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从而促进差异化、精准教学。


到了初中阶段,李奕称,更希望借助数据的挖掘技术助力孩子的兴趣培养和创新品质,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这个阶段,除了教材以外,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包括课程、活动以及各种拓展性学习资源。


据悉,目前北京各区都在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例如,朝阳区已建设了区域智慧作业资源库,供给超过18.5万道精选题目和视频微课资源;在房山区,双师课堂建设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46%,优质资源从“集中”逐步转向全区“辐射”;在昌平区,双师课堂的推进让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也能与城区名师共同教研,提升山区教师的教研水平,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培育新场景新生态,用“智慧”驱动变革


对于北京市教育数字化工作,李奕表示,要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亟须数字化赋能,特别是在“大减法、小加法”策略下,在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学习活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丰富兴趣和拓展思维方面,数字化可以增强“减”的力度和提升“加”的质量。


他指出,北京正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要在育人过程中体现“智慧”,用“智慧”去驱动和变革“五育”融合的进程。


具体场景的设置,是工作推进中的关键。比如说,通过人工智能助力考试评价改革,在教师的命题和问题分析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来弥补教师任教时间短、经验不足的劣势,在确保试题高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考试次数。


又例如,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硕博阶段,更要主动去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来服务于自身学习及科研,提升对这一技术工具的驾驭和使用能力,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自身创新水平、加强研究深度,让新技术成为教师和学生科研中的得力助手。


下一步,李奕表示,要筑牢教育数字化发展根基,找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数字化“新赛道”,积极培育智慧校园新场景与新生态,严守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安全底线,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在推进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问题,但总体的判断是,利大于弊。因此我们将毫不犹豫,积极面对、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李奕说道。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