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防控、公共卫生改革、托育服务等领域备受公众关注。北京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刘俊彩,介绍了上述领域的工作进度与未来的重点安排。


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刘俊彩。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全市疾控人员配比已超过国家要求

 

新京报:2023年,全国面临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压力,北京市如何应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刘俊彩:针对新冠疫情,北京市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稳妥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度过发热门诊、院前急救、急诊、重症救治四个高峰,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

 

面对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北京强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科学研判风险,预测疫情高峰时间和规模,及时启动“三医联动”日监测、日报告制度,坚持多病共防、压峰分流,强化医疗资源调度、扩充儿科服务能力、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做好科普宣传引导,分级分类做好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以应对多轮疫情波动和秋冬季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重叠、交替达峰的复杂局面。

 

新京报:新冠JN.1变异株正持续输入我国,专家研判新冠疫情可能回升,此外,北京的流感流行季仍在继续。春节快到了,如何做好防控工作?

 

刘俊彩:为有效做好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保障市民过一个健康祥和的春节,北京市加强了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全市约300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满足发热患者就医需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配备小分子等多种治疗新冠和流感药物,接诊发热症状病人,为群众提供就近服务。全市医疗机构、零售和线上药店发热、止咳等药品和抗原试剂等储备充足、供应稳定,保障患者多元化用药需求。

 

我们也开展了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与诊疗救治培训,持续做好疫情监测,密切关注态势变化,及时优化调整应对措施,保障市民健康。

 

新京报:我国正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改革,要求各地设置疾控局,医院增设公共卫生科等。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进度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刘俊彩:北京市及16区已成立了疾控局。目前北京市疾控局的三定方案已出,今年人员到位。

 

2020年6月,北京启动了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相关建设工作,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持续推进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滚动发展。

 

通过四年来的建设,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得到明显加强。全市疾控体系不断壮大,设立经开区疾控中心,有序充实疾控专业人员力量,全市疾控机构人员配比已达到并超过国家要求的常住人口万分之1.75。2023年,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已完成功能开发,疾病防控能力稳步加强。

 

根据人口及家庭需求,动态调整托位任务

 

新京报:在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方面,政府如何开展工作?

 

刘俊彩:考虑北京市实际情况及托育服务需求,北京对“十四五”托位指标任务进行了优化,并将2023-2025年托位任务指标分解至各区。

 

北京将逐步构建以幼儿园开设托班为主渠道,托育机构、单位社区托育点为补充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在充分满足学前教育学位需求的基础上,盘活空余资源,开设托班招收2-3岁婴幼儿提供托育服务;首钢、首农等市属国企,友谊医院、同仁医院等单位办了托育园;丰台区六里桥街道等点位开展了社区办托试点。2023年全市托位总数4万余个。

 

后续,我们将根据出生人口情况和家庭送托需求,在完成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托位任务,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满足婴幼儿家庭需求为导向,争取完成国家设定的托位指标任务。

 

除了增加托位数,我们也希望通过降低费用减轻家庭负担。北京率先明确普惠托育服务价格标准、出台普惠托育补贴政策,以普惠试点持续产生普惠托位,并持续到“十四五”末。明确公办托育服务托费收费标准原则上不高于本区上一年度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的20%,其他普惠托育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目前,全市普惠托育价格平均每月3000元左右,相比试点前全市托育平均收费价格,降幅超过50%。目前,朝阳、石景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延庆等区已发放普惠试点机构补贴,新增普惠托位7500余个。

 

新京报: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是怎样的?

 

刘俊彩:下一步,我们会联合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指导各区落实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工作,加大普惠服务供给。按照“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思路,大力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和社区办园点等开展托育服务,盘活现有空余学前学位资源。研究制定社区托育点标准规范,支持单位、街道社区办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推动现有社会化托育机构转为普惠机构,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9100名基层医务人员拥有向上转诊权限

 

新京报:基层是医改推动分级诊疗的重点,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基层卫生机构情况如何?

 

刘俊彩:2023年,北京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36个,农村地区规划设置村卫生室17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人员4.57万人,较2022年增加2978人。

 

2023年1-11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21.3%、比2022年同期增长28.2%,增速明显高于北京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变化。这说明大家越来越愿意在基层就医。

 

新京报:如何强化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让人们更信任基层卫生机构? 

 

刘俊彩:近年来,我们在基层推进建立专病特色科室,三级和专科医院临床科室点对点指导,病种涵盖口腔牙周病、儿科、小儿推拿等,现在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297个专病特色科室;大医院号源向基层投放,医联体三级医院至少提前2周向平台预留30%以上号源,其中专家号不低于50%,9100多名基层医务人员拥有转诊权限。

 

北京将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影像共享

 

新京报:北京今年启用了京通小程序挂号渠道,各医院相继推出了线上医保支付等服务,如何利用信息化让老百姓就医更方便?

 

刘俊彩:依托政务服务平台“京通”小程序,去年我们建成了北京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27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之后110家三级医院实现了医保移动支付、检验检查报告在线查询、医疗影像在线查询等功能。

 

此外,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患者就医缴费后办理医疗费用报销的法定凭证。目前22家市属医院正式上线了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患者就诊缴费后可通过“京通”小程序(“我的票据查询”)、医院小程序和APP,直接查看医疗收费电子票据,随时下载打印,减少排队等候。为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医院仍提供现场纸质票据打印服务。

 

新京报:下一步有哪些新的工作计划?

 

刘俊彩:下一步我们将以大家的需求为导向,继续推动医疗机构数据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医保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影像共享,扩大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覆盖范围。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