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职能定位、统筹资源、教师研修、协同育人、与集团关系……这些是在海淀学区制工作中各学区最为关心的高频词,也是下一步海淀学区制工作要共同回答的问题。1月24日,海淀区学区制工作推进会在海淀区教科院召开,在回顾总结过去8年学区制改革经验的同时,推动海淀学区制深化发展,找准学区的定位,明确学区的方向。

2015年,海淀区着手进行学区制改革,将区内中小学及相关教育资源单位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从此,17个学区作为创新性的教育治理单元,在海淀落地生根。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首先对海淀区学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吴谨提到,八年来,海淀区初步构建了科学化、高效益、具有海淀特色的学区治理模式,形成了7个方面的重要经验:一是优化治理,坚持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共治;二是统筹资源,着力实现区域资源融通共享;三是党建引领,发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四是促进均衡,着眼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五是创设环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六是提高质量,坚持五育并举聚焦育人成效;七是搭设平台,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学区制与集团化办学的关系是什么?针对这一各个学区普遍关心的问题,吴谨表示,集团化和学区制二者功能不同、定位不同,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学区内的学校,地理上相对集中,更有利于整合外部属地资源参与教育;集团内的学校,则更加注重企业化方式运营,更加注重教育资源内部的优化整合。此外,学区是行政区划的延伸,是一种管理模式,重心在“统筹”;集团化则是一种办学模式,重心在“共享”。“学区和集团虽有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以提高全面育人的质量。”吴谨表示。

此外,海淀区羊坊店学区、青龙桥学区、花园路学区和上地学区也分享了各自学区的发展经验。羊坊店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王小勇提到,在“双减”背景下,羊坊店学区以学区基地为依托开展优化作业设计的专题研究,形成200多项优秀作业设计;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杨槟介绍,青龙桥学区通过梳理统筹学区内各类资源,学区内的中草药课程、三山五园“园趣”课程、国防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初见成效;花园路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焦彤提到,花园路学区携手街道进行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治理,力求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上地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林子敬表示,上地学区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制定教师研修课程,对区域14家学校近两百名干部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海淀区副区长武凯表示,面向未来,海淀学区制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第一,坚持优化资源统筹配置,发挥学区的资源整合优势,丰富教育供给,实现区域资源更进一步的互联互通;第二,坚持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进一步健全多元共治的学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学校、街道乡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区建设和管理;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适应区域教育需求和资源条件,发挥学区优势,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第四,坚持创新开放,融通共享,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打破学区间的边界;第五,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学区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履职能力。

会上,还进行了学区制改革实践探索成果发布,向海淀区17个学区代表赠送了《学区制改革的十条经验》一书。


undefined

1月24日,海淀区召开学区制工作推进会。主办方供图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