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的通告。其中提出,至2035年,广州市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155平方公里)。至2035年,拟推进的旧村庄旧城镇全面改造与混合改造项目291个。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次比较详细、全面的规划,也是在积累广州市近几年城市更新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提升、总结,可以在很长时间内有序推进城市中心改造,适合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即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至2035年,广州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


据悉,《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是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面向存量空间资源领域的专项规划,标志着广州市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在规划统筹引领、土地要素保障、价值导向转变、政策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作为指导广州市面向2035年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要纲领性规划,《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更新策略,基于市域总体空间格局,划分一、二级城市更新区域,增存联动,分步推进更新改造。


根据上述专项规划,统筹新增用地与存量用地资源配置,规划至2025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13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70平方公里);至2030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23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120平方公里);至2035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含城中村改造155平方公里),通过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种方式并举,推动低效存量土地的盘活再利用。


“拆、治、兴”并举推动旧村庄改造


上述专项规划明确项目正负面清单,优先推进涉及“十四五”规划近期发展重点、历史文化保护、战略发展区域、重点功能片区、枢纽门户、交通干道等的城市更新项目,定时间表、路线图,按2025、2030、2035年明确项目推进时序安排,避免短时间内大拆大建和“运动式”更新。对不符合“三区三线”、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或是大范围涉及生态廊道、可能导致“田中城”等情况的城市更新项目,原则上不列为全面改造项目。


此次专项规划提出,至2035年,拟推进的旧村庄旧城镇全面改造与混合改造项目291个。其中: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252个(含城中村项目150个)、旧村庄混合改造项目24个(含城中村项目15个),“拆、治、兴”并举推动改造;旧城混合改造项目15个,综合运用“留、改、拆”方式推进。鼓励未纳入全面改造和混合改造的旧村庄(城中村)以及老旧城区推进微改造,鼓励城镇开发边界以外地区推进乡村整治提升。


此外,广州市鼓励低效产业用地等存量资源更新改造,形成新空间供给,为新动能新产业留足空间,实现产业和空间“双转型”。至2025年,拟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项目206个、总用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选取3-5批村镇工业集聚区试点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总结广州城市更新经验,有序推进城市中心改造


“在一线城市里,广州市是最早出台专项城市更新规划的城市。原来城市更新改造中,各方的利益矛盾比较大,推进过程中也是断断续续的,这次规划是一个长远系统的规划。”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如是说。


在胡刚看来,两个专项规划的特点之一在于,分区分类,比较全面,原来城市更新是一块一块,根据情况来定的。城中村改造方式也有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等几大做法。此外,还分期限,列出城中村改造的清单。因此,这是一次比较详细、全面的规划,也是在积累广州市近几年城市更新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提升、总结,可以在很长时间内有序推进城市中心改造,适合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即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艾振强认为,上述两个专项规划有五大亮点,一是根据市域总体空间格局,划分了一、二级城市更新区域,分区分类落实的导向,更符合实际和城市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求;二是统筹新增用地与存量用地资源配置,增存联动,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种方式并举,推动低效存量土地的盘活再利用;三是节奏鲜明、坚守底线,强调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优先,拒绝大拆大建和“运动式”更新模式;四是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环卫、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造完成之后将让整个城市更有温度;五是明确提出了推动存量工业用地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实现产业和空间“双转型”,将更好地支撑广州“制造业立市”目标。


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编辑 武新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