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经历过一次寒潮的北京,气温持续走低,密云区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7℃,溪翁庄消防救援站附近开放水域的冰厚达15厘米。


在每年冰面最结实的时候,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都要进行冰潜训练,队员们穿好潜水服、背起气瓶、系好配重、戴上头盔,跳进冰水中,进行冰洞穿越、水下搜索等科目作业训练。


“气瓶压力180Bar,深度表归零,方位120度。”随着2名潜水员确认潜水装备完好,发出下潜手势,这场持续3天的人体与极寒环境的战斗,开始了。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正在进行重潜训练。图为入水瞬间。



潜入冰下


1月23日上午8点半,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副科长赵强就开始在冰面上开展准备工作,这次他要给15位队员进行冰潜培训。他将冰块锯下,测量冰厚15厘米,水下温度2℃。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训练开始前,消防员测试水面温度。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训练水域岸边摆放着当日的冰层剖面。

 

2007年赵强加入消防队伍,2012年,密云消防组建水域救援队伍,赵强成为第一批入选队员。12年里,算上训练与救援,他已经进行过20多次冰潜。密云消防救援支队里,已有17名队员通过中国潜水协会资格认定,赵强与另外2名队员取得了中国潜水协会教练资格证。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正在队友的帮助下佩戴重潜头盔。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下水前,消防员正在调整设备。

 

冰潜是危险系数较高的一种潜水形式,头顶上覆盖着难以敲碎的大片冰面,一旦信号绳脱落,找不到出口,对下潜者来说是致命的危险。赵强第一次冰潜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这种冰面带来的压抑。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准备下水。

 

危险并不止于冰面,不少队员在水中遇到过口中调节器吸不上气的情况——天气冷导致调节器冻住,这时候需要及时找到队友的备用调节器进行呼吸。

 

水下的温度能达到4℃-5℃,但出水之后,外界温度与水内温度相差十几摄氏度,人体的负担很大。赵强在数次冰潜之后,有过轻度失温的感觉。所以他们会在训练地旁准备帐篷,里面提前放好电暖器与热水。

 

1月23日至1月25日,赵强安排了三场不同操作方式的训练,分别为轻潜、侧挂、重潜。

 

自携式潜水因为携带的重量较轻,被称为轻潜,潜水员需要背负近40斤装备和24斤铅块配重下潜。侧挂会在轻潜的基础上,在身体两侧再各携带一个30斤的气瓶,这样能在水下支撑一个多小时。重潜是利用岸上的压缩机通过“脐带”向潜水员供气,只需要携带一个应急气瓶,但这种操作方式难度最高,潜水员通常都是在水中沿着水底前进和作业。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正在进行重潜训练,图为入水瞬间。

 

在真实救援过程中,轻潜与侧挂一般是两人组队潜水,重潜是一人独立完成。在重潜作业中,潜水员所佩戴的所有装备中,仅头盔就重达31斤,所以,在水底行走、作业必须要恰到好处地控制好身体重心和浮心。一旦失控放漂,潜水员会快速上浮,冲出水面,造成肺气压伤。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入水后,队友在岸上监控仪表参数,并与水下消防员保持联系。

 

在演示过程中,赵强穿戴好装备潜入水底后,监督员通过电话及视频监控系统询问赵强情况,赵强汇报水底作业一切正常,随后听从指挥员动作指令,顺利完成了主供气中断、通讯联系中断、“脐带”缠绕等应急情况的处置以及水下体态调整、深水移动、水底爬行等系列动作。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完成训练后出水。

 


托举生命

 

此次安排的训练科目有冰洞穿越、中性浮力调节、水下搜索以及冰下潜水救援实战操作。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在队友的帮助下穿戴装备准备自携式潜水。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跃”入水中。


冰洞穿越项目要求队员们通过“指北针”水下方位定向,完成从一个冰窟窿到另一个冰窟窿的冰下穿越作业,两个冰窟窿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15米。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入水瞬间。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正在水下训练。


下潜期间,潜水员身上除了携带的装备,还系有一根漂浮绳,这根绳既是安全绳,也是信号员与潜水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信号绳。

 

2名潜水员下潜到水底后,第一时间通过漂浮绳发出信息,通知冰面上的队友“已到达水底”,队友拽动绳索回复“已收到”,并做好记录。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下潜后,队友在岸上控制安全绳。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每一位消防员进行训练都有多位队友配合完成保障任务。

 

“拽动绳索是一种特殊的联系方式,拽动次数的多少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信息,连续拽动3次就代表情况异常,水下人员应立刻返回。”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消防员张庆说。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在进行冰洞穿越时,红色头盔在冰面下格外醒目。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完成冰冻穿越后浮出水面。


在没遇到杂草缠脚等特殊情况下,15米的冰洞穿越距离,一般需要3分钟左右完成。“在水下的第一感觉不是冷,当找到出口被提溜出冰窟窿,才真正感觉到寒意袭来。”在完成冰洞穿越科目后,鼓楼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刘凯铭的脸上被冻得通红,衣服也瞬间结上了冰碴。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完成训练后在阳光下卸装备。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出水后迅速到帐篷里将手放在暖气上回温。


训练一般在水下10米左右,最难的科目是中性浮力调节,这要求潜水员在水底上方一米左右保持悬浮状态,这样可以保证水底的淤泥不被搅起,保持良好的水下能见度。

 

在赵强经历最难的救援里,他曾下潜到水下20多米的水底,搜索40分钟。需要潜水去搜救的被困者,一般都无法生还,冰潜队员要自己消化这种落差。“这个人可能落水已经有一两天了,中国人讲究‘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们需要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赵强说。

 

对赵强来说,一次次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训练,就是为了在救援中,有托举生命的力量。

 

 

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刘晶 刘倩 张湘涓

校对 刘越 赵琳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