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业绩预告收官,民营炼化龙头企业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受益于原油降价、需求改善以及政府补助等因素,包括恒力石化在内的多家企业大幅预喜,恒逸石化预计实现扭亏为盈。而2023年因牵手沙特阿美而备受市场关注的荣盛石化,则预计净利润下降幅度将超过60%。


如今,国内炼油规模逼近10亿吨红线,石化行业寻求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增长面临失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认为,我国石化行业仍存在“低端过剩、高端短缺”


的矛盾,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可以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拓展市场。


桐昆股份涨超4倍,恒逸石化“翻身”


于民营炼化企业而言,过去一年不乏赢家。


恒力石化预计,2023年全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亿元左右,同比增加197.63%左右。


就业绩大幅预喜的原因,恒力石化表示,一方面公司芳烃产品、油品等主导炼化产品价差扩大和盈利改善明显,并持续维持良好的行业景气度。另一方面,受益于煤炭价格中枢下行,公司在炼化行业内独有的油煤深度耦合和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此外,恒力石化称,随着地缘政治事件对原油价格影响的减弱和煤炭价格中枢的稳定,下游新材料项目如期达产,将完成恒力炼厂“最后一公里”的强链补链,公司盈利能力将会在2024年加快修复到合理水平。


桐昆股份同样收获颇丰,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亿元至1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476.00%至667.99%。


桐昆股份表示,2023年涤纶长丝行业下游需求相较于2022年边际改善显著,产品销量与价差有所扩大,行业整体处于复苏状态。此外,报告期内,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因金额较大,对公司的净利润构成较大影响。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桐昆股份去年夏季先后两次发布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告。据披露,公司在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2023年6月27日至2023年7月5日期间累计收到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874.42万元、2825.88万元,这一数字占2022年度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接近四成。


2022年度出现亏损的恒逸石化,2023年有望扭亏为盈,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95亿元至4.1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0.80亿元。


报告期内,恒逸石化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3.5亿元,可见政府补助、投资收益等综合所得对于业绩拉动作用。


此外,恒逸石化还表示,报告期内东南亚地区下游需求持续回暖,新加坡市场成品油价差回升向稳,PX、苯等芳烃产品价差同比增长,以及聚酯纤维各产品价差均明显修复,这些因素均为公司业绩带来了积极影响。


不过,过去一年也有失意者。2023年,因与沙特阿美再度携手而成为焦点的荣盛石化,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亿元至12亿元,同比下降64.07%至70.06%。


公司在业绩预告中称,2023年疫后市场需求不振和地缘政治外溢影响双重因素,导致石化行业效益恢复缓慢。


目前,头部民营炼化企业中,仅东方盛虹尚未披露业绩预告。公司此前发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4.79亿元,同比增幅近六成。公司于2022年末全线投产的1600万吨/年大炼化项目成为业绩新引擎。


产能过剩待解,规模化难带飞业绩


“可以说化解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不久前的发布会上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8733.6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27万亿元,同比下降2.7%;实现利润4862.6亿元,同比下降31.2%。


傅向升表示,正是因为原油、天然气及其绝大多数石化产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造成2023年石化全行业“增产增消不增利”的情况,并导致进出口量增加而进出口额下降。


就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傅向升认为,当前石化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严重,而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还有一定的量需要依赖进口满足。这证明国内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拓展市场,进一步增加供应种类和型号,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以及企业的供给能力十分必要,也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此前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需控制在10亿吨以内。而根据《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统计,2022年我国炼油能力已达9.37亿吨。这意味着随着炼油规模的红线逼近,寻求规模化带来的增长或将难以奏效。此外,在碳中和背景下,国内新增炼厂的审批已明显收紧。


东吴证券在1月的一份行业研报中提出,展望2024年,国内外库存周期有望形成共振,化工行业可能步入上行通道,但与此同时,行业内的新增产能仍然较多,预计将对化工品的价格弹性形成压制。


“虽然2023年国内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业绩修复较为明显,但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值。”浙商证券此前提出,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向好、地产及其前后周期行业持续改善,坚定看好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业绩或将进一步修复,价值有望迎来重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