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首批房地产项目融资“白名单”密集公开,涉及的房企也逐渐揭开面纱。


2月5日,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目前融创已有超过90个项目入围第一批“白名单”。


同一天,绿地集团官宣,绿地集团获批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已有34个,拟融资金额合计约117亿元。同时,还有一批项目也在审核当中,有望陆续进入“白名单”。


今年以来,官方政策密集出台,带动房企融资端回暖,此次跻身“白名单”的房企仍在扩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白名单”覆盖了多家出险房企的旗下项目。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限制条件下,入选项目相对优质,对这部分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有助于出险房企“保交楼”。此次由项目层面推动融资支持,利于消除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了地方政府对房企的监管难题。


多地“白名单”出炉,一日三房企揭晓入围项目


2月5日,多家房地产企业公开披露旗下项目进入房地产项目融资“白名单”。


截至当日,融创已有超过90个项目入围第一批“白名单”,包括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郑州、沈阳、青岛、武汉、昆明、西安、太原、西双版纳等20个城市都已落地。


同一天,绿地集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获批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已有34个,拟融资金额合计约117亿元,已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分布在山东、四川、安徽、云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


此外,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截至2月5日,金科股份在全国共有53个项目入围“白名单”,分布于重庆、河南、山东、广西、湖北、辽宁等地,其中,入围重庆“白名单”项目超过20个。


实际上,部分房企早已率先行动。2月3日,碧桂园确认已获批进入“白名单”的项目超过30个。此前一天,雅居乐集团官微披露,已有涉及重庆、广州、昆明等城市的多个项目被当地住建部门明确纳入“白名单”。


碧桂园方面表示,进入“白名单”后,公司相关项目将获得融资支持,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推动保交付、资产盘活,提升项目可持续经营能力。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白名单”中的房企队伍正不断扩容,世茂集团、远洋集团、中国奥园等此前相继揭晓了项目的纳入情况,大多集中于10到20余个。


据悉,房地产项目“白名单”是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内容之一。今年1月12日,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旨在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月30日至今,南宁、重庆、云南、湖北等多地陆续发布首批房地产项目融资“白名单”。


据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截至1月底,26个省份170个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提出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给商业银行,涉及房地产项目3218个。商业银行接到名单后,按规程审查项目,已向27个城市83个项目发放贷款共178.6亿元。


覆盖多家出险房企旗下项目,五个标准确保资可抵债


进入2024年,支持房地产融资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房企融资环境显著改善。


易居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1月TOP30房企境内债总计发行253.5亿元,同环比涨幅分别为136%和157%。境内发债成本为2.89%,处于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首批房地产项目融资“白名单”,覆盖了多家出险房企旗下项目。


据了解,“白名单”的申报项目不论公司性质,只需符合五个标准与条件,包括项目必须处于在建状态、拥有与融资额相匹配的抵押物、预售资金未被挪用或已追回挪用资金等,经地方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即可纳入。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表示,出险房企在经营上存在困难,短期内难以整体盘活资产,但从项目层面,一些企业仍保留一些质量还不错的项目。进入首批房地产项目融资“白名单”的项目需符合五个条件,这也就意味着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属于资可抵债的范畴,房地产项目融资“白名单”政策为这部分项目提供了正常的市场融资的支持,为保交楼增添了一重保障。


2023年,我国“保交楼”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竣工房屋面积比上年增长17%。其中,部分出险企业也在积极推动“保交楼”工作的完成。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2023年,融创在全国101个城市实现279个项目交付,合计交付套数31万套、交付面积3587万平方米。


碧桂园同样公布了“保交楼”成绩——2023年全年,累计交付超60万套房屋,累计交付面积7162万平方米,涉及31省份249个城市。2024年公司预计交付量超48万套。


此外,绿地控股2023年全年累计完成交付面积 2927 万平方米,交付住宅约 28 万套。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首批项目示范意义很强,其中部分项目已经落地了融资支持。不过,“白名单”推送给银行,并不意味着银行必须提供贷款,银行依旧需要推进常规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流程把控。


李宇嘉认为,经过住建部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作,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一些影响信贷投放的不确定因素得以消除,从而助推贷款投放。“银行对于房企的诚信状况和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没有把握,但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只要能够做到产权清晰,资金封闭运转,不出现资金抽调、抽逃,就可以保障金融机构的债权,这样就能消除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他看来,过去项目公司法人地位不完整,资金随意被抽调,土地随意被总部抵押融资,以项目清单制的形式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实施,夯实了项目公司的法人实体地位,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监管的难题,即属地化与房地产企业跨行政区域经营的矛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丁爽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