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正在某地的科技馆内参观。图/新华社
龙年春节期间,中国科技馆将推出“科技大联欢”“华夏科技学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陪伴广大青少年“龙腾虎跃庆春节,玩转科学过大年”。
据媒体报道,这其中的一些主题活动,将面向低龄儿童开展科普剧展演,同时将面向青少年开展富有创意的开放体验活动。
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逐渐成了低龄儿童和青少年过春节的打卡地。这不仅丰富了儿童青少年的节日生活,也在积极发挥公共资源的公益教育作用。长远看,此举显然可以让“双减”后的青少年过个更有意义的节假日。
从各地少年宫、科技馆与博物馆发布的春节开馆信息看,大都是2月10日至2月17日(初一至初八)正常开放。而且推出了很多“含龙量”高的春节特别节目。
如在国家博物馆的龙年新春特展当中,共有200多件具有龙元素的文物集中展出亮相,90%以上都是首次和公众见面;郑州科技馆在今年春节推出“龙”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邀市民一起寻龙、做龙、体验有关“龙”的科学实验,共同感受传统文化、收获龙年趣味科普,享受亲子美好时光。
“双减”实施以来,明确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不得开展培训。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求很多家庭教育要转变理念,社会机构也要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多教育资源。
尤其是对低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要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而且,各自的核心功能应有所不同,不能都是知识教育。比如,社会教育应给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空间。
这时候再看,当孩子们生活的社区里,有令家长们放心、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时,家长们也就不会再焦虑于怎么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了。
总体看,各地显然都已经意识到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的重要社会教育价值,包括在农村地区,也在依托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但在利用与开发这些社会教育资源方面,不同地区也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的问题。
就此去看,与学校内的课程体系对应,校外公共场所推进的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也需要有相对系统、各具特色的课程和活动体系建设,而不能各自为政、简单重复。
据报道,有的城市的少年宫,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推出不同主题的节日活动,并招募志愿者参与,陪伴、指导儿童青少年开展节日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探索。
最近发布的《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支持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场馆(所)开展校外培训,丰富课程设置、扩大招生数量,满足合理校外培训需求。这是落实“双减”,疏导学生校外培训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各地把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在听取家长意见基础上,一体化地打造适合青少年的课程与活动体系,由学生们自主选择。
撰稿/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马小龙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