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不少家庭选择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到照相馆拍上一张全家福,将团聚的幸福定格下来。这已成为很多中国家庭记录幸福团圆的传统方式。


2月11日大年初三,中国照相馆,管先生一家四代17口人在拍摄新春全家福。


“对,右边笑得比左边好,左边不要笑不露齿啊......”在摄影师的指导下,管先生一家四代17口人到这里拍摄一张新春全家福。

 

管先生的堂弟(左一)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从美国洛杉矶来到北京,和全家人拍摄全家福。

 

管先生7个月大的小儿子小满是最小的家庭成员。

 

许久未见面的小叔在和管先生(左)自拍。


“我们这个大家庭分别从江西赣州、深圳、美国洛杉矶齐聚北京为奶奶祝寿,特意选定在大年初三一大早到中国照相馆拍摄全家福。”管先生说,“有些家人许久未见,但对我们来说,一张全家福就是幸福与团圆的象征。”


管先生一家合影前,晚辈簇拥着85岁的爷爷和80岁的奶奶。

 

邵先生一家15口也来拍摄全家福,等待拍照时,邵先生的儿子奇奇和侄子乐乐身穿马褂表演的节目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


邵先生的儿子奇奇(左)和侄子乐乐同为12岁,一起长大的两兄弟形影不离。他们特意挑选了一身马褂。

 

邵先生的儿子奇奇和侄子乐乐(右二)身穿马褂表演的节目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

 

邵先生介绍,到这里拍摄新春全家福已经是第四次了。今年,邵先生的父母,大哥家三口,大姐家四口,二哥家三口和他家三口其乐融融又来到了照相馆。

 

作为小弟弟的邵先生在展示2019年全家人拍摄的全家福。

 

“大家都说现在的年味儿淡了,但在我家绝对看不出来。”邵先生一边向记者展示2019年拍摄的全家福一边介绍,“大哥和大嫂是我家的主心骨,啥事儿都做在最前面,兄弟姐妹的感情都特别好,拍完全家福,我们还会一起去潭柘寺祈福。”

 

拍摄结束,邵先生在和侄女互动。

 

拍摄完成后,邵先生一家在挑选照片。每个人的脸上都幸福满满。


中国照相馆每天上午九点一开门,就会涌进大量拍摄全家福的顾客。不一会儿,二层和三层的大厅就坐满了等待拍摄的人们。


2月12日大年初三上午,等待拍摄全家福的顾客挤满了照相馆三楼大厅,高峰时段,顾客往往要等待两个小时以上。

 

秦先生一家特意带着狗狗“福来”拍摄全家福。


春节假期,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店每天要接待300多个家庭,1000多单拍摄。不少顾客要排队等上两个钟头左右。


但人们并不着急,在扶老携幼的人群中,亲人们有说有笑,男士们侃着大山,女士们相互补妆,孩子们做起游戏,照相馆的大厅变成了一个个的“家庭派对”。


工作人员在为顾客补妆。

 

顾客在拍摄前挑选服装。春节期间,喜庆的衣服最受大家欢迎。


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对每个中国家庭来说,团圆和幸福是新春佳节不变的主题。


“王大师好,我们约到您的拍摄太幸运啦!”大年初三上午,白先生和陈女士带着11个月大的儿子慕名而来拍摄全家福。


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国照相馆特级摄影师王新1988年进入这里工作,至今已经三十六年了。


王新在为顾客拍摄全家福。他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


一上来,王新并不着急按下手中的快门,而是与夫妇俩攀谈起来。一问一答间,王新展现出了极强的亲和力,紧接着,他将小黄鸭玩具放在头顶上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并快速变换位置寻找最佳拍摄角度。


小孩子有时会怕男摄影师,王新特意将小黄鸭玩具放在头顶上,以调节小朋友的情绪和注意力。


从灯光调试、调度情绪再到按下快门,整套拍摄行云流水。拍完每组照片,王新都会通过相机屏幕向陈女士展示照片效果,获得肯定后再进行下一组布景的拍摄。


白先生和陈女士带着11个月大的儿子慕名而来,特约王新为小家庭拍摄全家福。


直到中午一点半,预约王新拍摄的订单还在增加,趁着顾客没有化完妆,满头大汗的他患上了短袖工作服,一口气喝了半壶水。


下午1点多,王新趁着拍摄间隙补充水分。


“以前二十人的大家庭全家福多,现在二孩三孩的小家庭全家福多,以前顾客不太关注衣着打扮,现在顾客特别崇尚国风元素。”王新说。


照相馆楼梯旁的橱窗里,一共悬挂着14张带有不同年代标款的合影照片。1937年,中国照相馆在上海创立。1956年7月,为响应“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19位职工从上海来到北京,落脚于王府井大街,开启了服务首都的新历程。


“我喜欢拍摄有岁月感的全家福,全家福定格的是亲情温暖,记录的是团圆时光。”王新说,“春节间我们摄影师工作异常繁忙,一天下来腿都是木的,虽然挺辛苦,但我们可以透过镜头看着一个个团圆的家庭,感受着亲情的温度和时代的变迁。家庭的人数变了,拍摄器材和技术变了,但是团圆的年味没变,浓浓的亲情没变,看着一张张令人回味的全家福,我觉得值了。”

 


新的一年

祝每个家庭

合家团圆

喜气祥和

幸福美满!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编辑 王子诚 张湘涓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