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京津冀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让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并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生产力再造。


政事儿工作室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访谈录”,全景展示京津冀新发展、新变化。




武清区是天津市辖16个区之一。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建于西汉,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武清,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近年来,武清区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性窗口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社会投资增长4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


“全区上下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1日至2日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具体化、行动化狠抓落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为总抓手,以善作善成、见行见效的优异答卷展现武清大区担当、大区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清篇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献礼、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天津市武清区区长许颖悟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


天津市武清区(受访者供图)


谈区位优势
“半小时进京入卫,一小时上天下海”


新京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武清区的定位是什么?


许颖悟:武清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视察天津的“第一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主力军”。围绕深度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我区找准自身角色定位,以建设“京津明珠、幸福武清”为目标,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京津“双城记”战略链接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要支撑。


新京报:实现上述定位目标,武清区有哪些优势?


许颖悟:武清具有地理区位、综合交通、产业基础、生态资源、城乡空间、生活成本等比较优势,尤其是武清地处京津发展主轴、京津黄金走廊中间节点,城区距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港均在70公里范围内,现有6条高速15个出入口,全域各镇街均能够15分钟上高速,可谓“半小时进京入卫,一小时上天下海”,为加速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群、消费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京报:依托区位优势,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导入方面,武清区如何利用好京津两个超大城市的双向资源?


许颖悟:武清区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左右逢源”用足用好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双向资源,全面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度融入区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引进方面,制定出台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方案、人才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突出向用人主体授权,创新实施人才政策清单,打造“轨道交通人才荟”“百校英才进武清”“乡村人才振兴大院”“人才综合服务街区”四个人才工作品牌。2023年,密集对接天大元英进院士、北化工谭天伟院士等高端人才,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授权99家企业自主认定人才875名,引进各类人才1.1万名,“百校英才进武清”校地合作项目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奖。


科技创新方面,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金介服”合作,探索“大院大所或名校服务带动引领产业链”模式,与京津冀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深化对接合作,做大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协同技术攻关,打通校企院企握手、成果转化“两个通道”,助力前沿技术孵化转化产业化。2023年,撮合49家高校院所与区内37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落地转化项目77个,北化工产学研基地、北交大超导电气项目、北科院营养源项目、天大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南大生物医药转化基地等优质项目落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10家。


产业导入方面,与北京经开区、北京海淀区、天津经开区、天津港集团、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立合作关系,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强协同协作、联合招商,市场化导入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优质资源和天津优质资源。2023年,引进北京资源新设机构236家,北京资源落地协同项目27个;区内现有北京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254家,其中“四上”企业107家,2023年交易额304.29亿元;依托高村园“亚毫秒”“零时延”优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齐聚,引领聚集云数据应用及关联企业超过280家;与天津的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也在加速加深。


谈人才政策创新
“谁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


新京报:近年来,武清区推出了打破行政主导、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的人才评价方式。武清区在人才政策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


许颖悟:在人才认定上充分向企业授权,不拘一格评价人才,每年根据企业的综合贡献和发展前景,支持100家左右重点企业自主认定1000名左右A、B、C类人才,面向重点支持平台实行人才举荐制,真正做到“认定人才”凭“能力和贡献”,“谁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3年累计授权287家企业自主认定人才2496名。


立足于更好服务人才实际需求,从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突出贡献、交通通勤、医疗保障、落户安居等方面着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切实解决痛点、堵点问题,先后为62名A、B类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难题,完成403名人才免费健康体检,落实首批自主认定人才租房、通勤补贴452万元,兑现人才奖励资金1256万元。


建立“武清人才易网通”系统,全面优化政策申报、兑现流程,企业人才实现一次申报、一次受理、一次办结。


新京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是国家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的“4+N”功能承接平台之一。新城发挥了哪些引领支撑作用?


许颖悟: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指示要求的务实举措,也是深化落实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区委“3+1+1”工作思路的具体行动。


武清区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标准,聚焦“京津智谷、科创新城”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着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目前,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获市政府批复,管委会已成立并运行,核心区产业规划、城市设计和政策措施发布实施,“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空间布局和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及核心部件、轻工等优势产业重点支撑的产业布局加快构建,总投资超70亿元的34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


同时,下力量推动“一城一带一商圈”相互赋能,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金穗小镇、鲜食小镇、如意小镇等特色节点加快建设,总投资50.9亿元的36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统筹推进“新商圈”建设,“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消费场景深度拓展,15个重点商业项目建成投入运营,2023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亿元,均实现翻倍增长。


天津市武清区(受访者供图)

谈“通武廊”区域一体化合作
“三地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金三角’”


新京报:2023年5月,武清区携手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共同签署《“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合作协议》,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许颖悟:“通武廊”三地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历史渊源深厚、交往交流密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金三角”。2023年,三地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新签署《“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合作协议》和12个专项协议、累计达到102项,组建武清·廊坊推进“通武廊”区域合作联合办公室,共同研究出台区域合作“一方案三清单”,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区域合作事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比如,医疗卫生领域,国家级“通武廊”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顺利过审,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医疗机构41家、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医疗机构58家、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2家,4家医疗机构50项临床检验结果实现区域互认,武清区人民医院成功加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联体、全国眼科联盟,率先实现与北京潞河医院跨区域双向转诊。


教育领域,区域教育共同体、教育联盟增至15个,与廊坊师范学院共建实习基地授牌,实现高校与中学的资源共享共建、协同育人。


养老领域,京津冀养老试点范围持续扩大,区内7家养老机构1450张床位纳入试点范畴,吸引1500名京籍老人异地养老。


人才领域,“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纳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举办各类联合招聘活动22场,近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此外,跨省通勤工作提速,京津首条“定制快巴”通车运营,武清·廊坊首条定制通勤公交线路已于近期开通;政务服务“区域通办”平台已纳入320项高频办理事项,“一地受理、异地审批”事项大幅度增加。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带给武清区的深刻变化有哪些?


许颖悟:十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政治之责、强区之要,坚持“跳出武清看武清”,站在京津之间“一轴四城”的战略高度全力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融入服务北京“新两翼”建设,持续深化通武廊“小京津冀”改革试验示范,全力做好融入、服务、对接、联动文章,累计引进北京项目1700余个、到位资金808亿元,“四上”企业发展到2303家、较2014年增加2.1倍,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04亿元、较2014年增长6.4倍,交通互联、跨省通勤、异地就医、养老协作、教育协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多个领域均实现新突破,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京报记者 李京统 
校对 王心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