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到三年,联拓生物日前宣布将从纳斯达克退市,并出售剩余研发管线,关闭公司,预计将在2027年上半年完全解散。曾经的“License-in(授权引进)”明星企业,短短时间就走到关闭的终点,引发业界关注。


上市不到三年宣布退市,两位高层相继离职


联拓生物是一家跨境生物技术公司,由美国生物医药投资基金Perceptive Advisors孵化的创新药企业,2019年7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成立后不久,以完成3.1亿美元战略融资,成为当年生物技术十大融资事件中最年轻的企业。2020年-2021年,联拓生物通过“License-in”的方式,相继引进CAMZYOS(Mavacamten)等9款创新产品,在授权区内推动产品上市。“License-in”成为联拓生物最显著的标志。


2021年11月,联拓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不到三年,今年2月13日,联拓生物宣布,董事会已完成全面战略审查,决定对业务逐步关闭,出售剩余管线资产,并从纳斯达克退市。联拓生物预计,包括履行现有协议下的过渡服务义务和逐步停止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在内的大部分项目,将在2024年底完成。在业务逐渐减少的同时,董事会已宣布派发每股普通股4.80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


其实,早在2023年10月,联拓生物董事会就启动全面战略审查。联拓生物董事会创始人兼执行主席Konstantin Poukalov表示,随着重点从Mavacamten商业化转移以及将NBTXR3的权利授权给杨森,董事会一致决定,逐渐减少运营是在当前生物技术市场实现最大股东价值的方式。


根据战略审查,联拓生物将立即开始逐步结束运营,并打算继续出售其剩余的管线资产,作为逐步结束过程的一部分。在此类出售成功的情况下,预计在公司最终解散前的后续分配中,将出售所得的任何利润分配给当时的股东。联拓生物也表示,无法保证任何股东的原始投资或任何重大金额将被收回。


随着业务减少,联拓生物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将减少超过50名全职员工,约占公司现有员工基数的50%。随着资产向合作伙伴过渡和公司过渡服务义务的履行,将在2024年进一步裁员。联拓生物将保持必要的核心员工群体,对公司实施有序清盘,并支持其努力实现公司剩余业务和资产价值最大化。


2月13日,联拓生物根据董事会授权,向纳斯达克提交通知,打算在2024年3月8日或前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表格25,以实现从纳斯达克自愿退市。


2023年12月6日,联拓生物曾拒绝Concentra提出的非邀约且不具约束力的收购,理由是董事会认为“低估了公司的价值,不符合联拓生物和其股东的最佳利益”。2023年12月19日、12月20日,联拓生物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相继辞职,以寻求其他机会。


短期引进9款产品,随后又开启“转卖”模式


自成立以来,联拓生物从海外创新药企授权引进9款创新药,涵盖肿瘤、心血管、呼吸、眼科和炎症五个方面,进行多样化布局。从授权引进速度来看,联拓生物的动作可谓绝对快。联拓生物原CEO王轶喆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联结、开拓、加速”是联拓生物的关键词,联拓生物专注于引进同类首创和同类最优的产品。


不过,在推动海外创新药企授权引进产品商业化上市方面,联拓生物并未展现出速度优势,授权引进的新药大多处于临床试验后期并已得到临床验证,在临床研发及上市后的商业化上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款产品临床试验同时推进,加之上市后能否获得如期回报,也充满不确定性,对联拓生物提出考验。联拓生物不得不又开启“转卖”模式。


2022年12月,联拓生物与辉瑞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辉瑞获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治疗候选药物Sisunatovir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药是联拓生物在2021年3月从ReViral公司授权引进,联拓生物获得在上述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


2023年10月,联拓生物又转手将Mavacamten送到百时美施贵宝(BMS)手中,授予BMS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和泰国等市场对Mavacamten进行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Mavacamten为心脏特异性肌球蛋白别构抑制剂,是联拓生物引进的9款产品中,唯一一款实现获批上市的新药。


2023年12月,联拓生物再次出售管线,将临床开发阶段的NBTXR3在中国、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转让给杨森。交易完成后,联拓生物将支持该资产向杨森的过渡,过渡期不超过六个月。NBTXR3是一种新型、潜在的同类首创抗肿瘤产品,由功能化氧化铪纳米颗粒组成,经由一次性瘤内注射给药,并通过放射治疗激活。


据联拓生物此前发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额约6970.59万美元。随着联拓生物关闭,剩余管线资产也将被陆续转卖。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创新药企发展进程中,License-in模式一度被认为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也不乏成功案例。然而,资本的急功近利,让这一模式愈发使人诟病。联拓生物的失败,或许再次发出提醒,有钱、有眼光淘到好的产品管线只是开始,如何快速将药物推至上市、并成功实现商业化更关键。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