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就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当天下午,海淀区召开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海淀区区长李俊杰介绍,2023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万亿元,增长6.2%,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连续3年全市第一。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在这次会议上致辞时,对海淀区未来工作提出要求。他说,海淀区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围绕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海淀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干什么、怎么干?这次会议再次释放强烈信号。


记者从海淀区“新春第一会”上获悉,为了持续推进海淀高质量发展,海淀区在强化消费拉动、扩大投资、促进外贸等方面又有新举措。同时,对于建设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又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


发布支持高质量发展5大类政策


海淀区2024年支持高质量发展首批五项政策,从平台服务、人才、资金等多维度、全方位助力企业行稳致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速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做大、做优、做强,出台“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十五条措施”,诚邀全球优质科技项目汇聚海淀,助推中小企业高速成长,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


这项政策实施后,海淀区每年将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500家中小企业,优质企业将获得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各项支持措施的申报指南将于一季度陆续发布。


为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破解要素和成本等阻碍企业成长的关键难题,出台“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十五条措施”,打通源头创新转化“第一公里”,织密科技服务要素网络,探索创新组织方式新路径,引领首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实施后,海淀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30家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力争到2026年带动不少于100家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辐射不少于5万家初创科技企业,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建设金融强区,出台《海淀区关于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若干措施》,吸引要素聚集、引导投资重点产业、鼓励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企业上市。


为推动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突破发展,制定“海淀区支持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物研发、临床和授权转让,全覆盖支持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和应用推广全要素支持头部企业落地、引才和对外合作。


为进一步助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用人主体留住核心人才,完善人才梯次认定支持体系,升级“海英计划”。升级的“海英计划”具有脉络清、链条全、覆盖广、联动紧、保障强五大特点,为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等多方面扶持政策,帮助人才更好地扎根海淀、安心发展。


发布385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


让好项目“有地可落”,海淀区隆重推介了一批最新产业空间资源。重点园区(楼宇)项目共16个,总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


面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本次大会率先推介了16个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创新活跃的重点园区,总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含温泉科技园二期、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上庄国际医谷、东升科技园二期、四季青生命科技园等备受关注的高品质产业空间。


16 个重点园区(楼宇)中,既有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先导区、国际医谷、中关村综保区一期等新建的高精尖产业特色园区,也有通过城市更新实现老旧楼宇、厂房“蝶变”的新型产业空间,如鼎好电子大厦、永丰加速器一区等。这些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侧重于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与海淀区的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目前,海淀区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园区21个、百万平方米以上园区4个;年收入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园区有9个;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壹号、金隅智造工场等5家园区成功申报北京市首批高品质园区,占全市比重50%。


记者从海淀区获悉,近年来,海淀区瞄准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以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功能的新型产业载体,相继建成35个高科技园区,这些园区产业定位明确,运营模式高效,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出空间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创新硬核化、园区品牌化等特点。


此外,土地供应方面,未来两年海淀区将实现土地供应144公顷,建筑规模287万平方米。


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揭牌


在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正式揭牌。


集聚区以资本服务为核心,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大企业投资平台、500强创新中心等头部服务机构,首批已经吸引九合创投、华山资本、长城资本、华泰创新、德勤中国等10家机构入驻。


集聚区选址中国技术交易大厦,一期规划约7800平方米,为入驻机构提供国际一流的办公空间、配套服务和公共设施,后续可根据发展需求进行空间扩展。


目前,中国技术交易大厦及周边已经集聚了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玮衡律师事务所、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及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等一批知名服务机构,首批10家机构的入驻将进一步突出集聚效应。


未来,立足高潜力科创企业成长需求,集聚区将持续引进头部机构,力争3年引进不少于30家服务机构,引育增量企业不少于200家,服务海淀科技企业不少于1000家。


腾讯、中铁建投等20个企业集中签约


在2024海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腾讯、国能航运、中国中药、中铁建投、中科内镜等20个龙头企业、重点央企和高精尖企业集中签约。


这些项目涵盖了互联网、生物医药、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云豹智能、摩尔线程、卓翼智能等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体现了海淀区在吸引和培育高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显著成效,将进一步巩固海淀区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海淀“两区”建设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区域重点项目的引导作用,支持优质项目及高精尖产业链核心环节,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空天产业、能源环保等中关村科学城硬科技优势产业,大会公布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总规模已由50亿元增加至100亿元。


此次集中签约,标志着海淀“两区”建设在新的一年实现“开门红”,接下来,海淀区将进一步积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健全包括人才、空间、企业服务、产业基金等各方面的优惠和扶持,不断推动海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在大会上发言时介绍,目前,腾讯在京业务收入规模已突破千亿,公司各项主营业务均已实现在京落地,覆盖了科技研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文化内容等多个核心业务板块。作为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的承载平台,腾讯云总部也落地在海淀。


“可以说,在参与北京市和海淀区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腾讯北京总部已成长为腾讯集团科技+文化创新的主要阵地。”刘勇表示。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