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京津冀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让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并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生产力再造。


政事儿工作室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访谈录”,全景展示京津冀新发展、新变化。



河北沧州毗邻京津、接壤雄安,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近日,沧州市市长向辉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沧州市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十年来累计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188家,承接京津项目718个、总投资2904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服装服饰等众多领域。“我们努力把沧州建设成为产业协同的新高地,让京津转移企业在沧州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向辉(受访者供图)


谈产业协同发展

“突出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促进更多优质京津雄企业向沧州转移”


新京报:产业协同是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沧州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请谈谈沧州市是如何深化产业协作的?


向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我们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进产业协作向更深层次拓展。


十年来,累计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188家,承接京津项目718个、总投资2904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服装服饰等众多领域。其中,北京·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明珠商贸城等一批重大标志性转移项目,推动我市生物医药、服装服饰等重点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我市承接京津产业疏解转移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委托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评估组誉为“沧州现象”。


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受访者供图)


为实现更高层次产业协同,我们将突出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促进更多优质京津雄企业向沧州转移。一是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全力打造渤海新区黄骅市、沧州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承接平台,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加快构建与京津雄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央企承接落地。发挥央企对接服务专班作用,加强与央企全方位对接,服务支持已落地央企扩大投资规模、拓展业务领域、形成裂变效应,推动更多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落户沧州。


三是强化与雄安产业配套能力。围绕精准承接北京转移雄安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全力推进肃宁、沧县、任丘等协同园区建设,加快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的“微中心”。


谈优化营商环境

“让广大京津企业家在沧州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新京报:项目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这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更好服务京津转移项目发展,沧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向辉:我们坚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彰显协同优势、提升转移质量的“先手棋”和“重头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满意为目标,努力把沧州建设成为产业协同的新高地,让广大京津企业家在沧州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一是简政放权提速度。深化“放”的力度、“管”的能力、“服”的质量,在全省率先实施迁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民生领域审批和涉企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特别是去年利用一个月时间集中对所有没有法律依据、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应简尽简、应放尽放,削减、优化行政审批事项20.7%,努力做到京津冀区域内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


二是减税降费显力度。更大力度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把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底,努力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去年新增减税降费47.1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6.89%;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受益企业1836户、增长80%。


三是助企纾困升温度。把解决企业诉求、响应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任务,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搭建企业家直通车服务平台等方式,多渠道了解企业所需、群众所盼,全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做大做强,让更多京津转移企业想投、敢投、放心投。


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构建‘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


新京报:京津一流院校众多、创新资源丰富,近年来,沧州正在探索“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创新协同模式,目前成效如何?在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上未来会向什么方向重点发力?


向辉: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密集、成果丰富,对沧州来说是一座“富矿”。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全方位对接,出台《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沧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加快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逐步构建了“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


目前,沧州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3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0亿元;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9家、总数达1370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全省第二。


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我们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沧州孵化转化产业化质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县域特色产业创新需求,积极对接京津创新策源地,联手打造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创新之花”结出更多“发展之果”。


二是提高产学研合作能力。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强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通道。


三是提高创新人才引进能力。抓好京津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项目,积极搭建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重点单位等平台,健全科技特派团制度和京津专家“周末到沧”机制,切实把京津优秀人才引进来、选出来、用起来。


谈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


新京报: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沧州市积极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在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


向辉: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作为全国交通干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我们紧紧围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目标,积极融入京津冀综合交通大动脉,畅通与京津、雄安和省会的交通联系。


目前,津石高速、京德高速已建成通车;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津潍高铁、雄商高铁(沧州段)全线施工;曲港高速、邯港高速、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总里程375公里、总投资约485亿元,为历年来沧州高速在建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石黄高速沧州主城区高速口建成通车,沧州至石家庄实现高铁直达,与京津雄“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已初步形成,我们将进一步从不同方向打造连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加快推动交通网络向立体化同城化发展。


沧州市全景(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了沧州与京津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实现了更多优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应如何让沧州群众享受更多协同发展的红利?


向辉: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群众所需所盼,聚焦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教育、医养、文旅等方面交流合作,缩小与京津公共服务落差。市直属4所高校、2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京津11所高校、176家企业开展合作;全市4家医院纳入首批京津冀医联体,25家医疗机构实现与京津冀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参保人员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依托园博园、南川老街等重点项目和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博会、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活动,去年累计吸引京津游客540万人次,占全部来沧旅游人员13.3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与京津全方位对接合作,努力把京津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吸引到沧州,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


一是深化教育协同。强化与北京市教育学会合作,推动沧州高校与京津高校、中大型企业开展教学教研、科研交流、校企合作,促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同沧州共享。


二是深化医养协同。推进与京津医联体建设,深化与京津重点医院对接,巩固扩大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等试点范围。完善养老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沧州延伸布局,打造京津养老服务新高地。


三是深化文旅协同。做好“大运河”旅游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以多元化研学游产品聚人气、提热度,让沧州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优选地。


四是深化生态协同。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跨界河流系统治理,打造京津冀区域生态一体化新样板,为人民群众提供最普惠的公共产品。


谈黄骅港建设

“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新京报:沧州是如何推动黄骅港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


向辉: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协同发展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不仅是我们发展所需、责任所在,更体现着政治态度、彰显着政治担当。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骅港考察时提出“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重要指示要求,为黄骅港规划建设明确了方向定位、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大力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加快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力、产业集聚力和开放竞争力。


黄骅港(受访者供图)


一是全力打造多功能大港。黄骅港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黄骅港2035版总体规划修订完成待国家批复。实施总投资558亿元的集装箱、原油、LNG等21个码头和涉港铁路项目,首个10万吨级液化码头建成开放,煤炭港区7万吨级双向航道实现首航,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开工建设。新开通至阿根廷、广州等5条内外贸航线、总数达到35条,实现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0多个港口货物通航。


二是全力打造综合性大港。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在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共同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黄骅港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建立“区港通”模式,向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迈出坚实一步。成功举办渤海湾(沧州)—海湾合作论坛、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沧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列入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三是全力打造现代化大港。学习借鉴上海港等先进港口经验,推动5G、区块链等技术与码头作业深度融合,黄骅港智慧港口技术联合研究室揭牌成立,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实施国家煤炭粉尘回收利用及生态水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交通强国“绿色港口发展”试点工作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


新京报首席记者 何强   
校对 刘军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