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谢兆亮侧身抬腿,将手中的道具龙珠举高,身后两个龙头随着他的动作歪头追寻,近18米长的龙身顺势摆动。虽然年近花甲,但谢兆亮的动作依旧轻盈。踩着锣鼓打出的节奏,他带领两条龙完成“二龙戏珠”的招式,这是“通州运河龙灯会”的经典节目。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运河文化广场,手持道具龙珠的谢兆亮和队员们正在进行舞龙表演。

 

2月14日,大年初五,“通州运河龙灯会”非遗传承人谢兆亮带着30名队员来到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进行舞龙表演。他们都来自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平均年龄超过60岁。

 

从小看着父亲舞龙,中年自己接手舞龙队,现在走进学校教孩子们舞龙,谢兆亮只凭借着一种朴素的责任感,“老一辈把非遗技艺传承下来,如果在我们这一辈丢失,那太遗憾了。”

 

2月19日,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谢兆亮身后的运河龙灯不只是展品,也会参加各种表演。

 

 

守护传统文化

 

谢家与舞龙的故事,要从谢兆亮的高祖父谢万春说起。那时还在清朝年间,据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张庄村特色的运河龙灯会可追溯到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距今有190年历史。

 

从谢万春开始,谢家的孩子们一直是舞龙骨干。中间龙灯会偶有中断。改革开放后,谢兆亮的父亲谢文荣联合十几位老人,凭借过去的记忆,历时4个月恢复了舞龙的技艺。

 

2月19日,通州区张庄村,谢兆亮在翻阅资料。许多舞龙套路需要结合历史记载与自我创新来完成编排。

 

如今舞龙队里所有的龙骨架,都是谢文荣在家自己鼓捣的,做好一个龙头最快需要一年时间。骨架有了,还要有具体动作。龙翻身、单挑龙把、龙劈叉、龙打挺儿……他们整理出了十三套表演招式。

 

2月19日,通州区张庄村,谢兆亮展示父辈制作的龙头骨架。

 

好的舞龙表演,龙嘴几乎离不开龙珠。一个龙头30斤,舞龙头的队员体力要好;龙珠打头阵规划路线,需要舞龙珠的队员脑力好。

 

2月19日早晨,北运河畔,谢兆亮在比划舞龙套路健身。

 

以前只是村里的龙灯会,春节舞龙喜庆,灾年舞龙祈求平安。2005年,张庄村龙灯会被列为北京市“非遗”项目,正式命名为“通州运河龙灯会”。

 

通州运河龙有它自己的特点:方头,鹿角,猪鼻,圆眼,长须;龙身是运河蓝,龙尾是金鱼尾。此外,通州运河龙是雌雄二龙,以双龙形式登场的舞龙表演在国内不多。

 

 

让下一代人爱上舞龙

 

舞龙十分消耗体力。春节的几次演出里,谢兆亮的舞龙服装里面只套了个秋衣秋裤,一小时的舞龙表演结束后,他已是大汗淋漓。

 

队里的30名队员,大多数与谢兆亮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小时候父辈在村里舞龙,作为孩子的他们就在台下看。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暖场时,现场观众加入表演。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谢兆亮在表演中引导观众退后,保证观众安全。

 

老一辈的人都舞不动的时候,年轻人必须要接手了。谢兆亮做过木工,包过工程。2015年,年过八旬的父亲舞不动后,谢兆亮把木工队解散,全心舞龙。因为干木工出身,经常拎100多斤的木头,体力好,他上手很容易,从龙头到龙尾都舞过。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现场锣鼓喧天,谢兆亮与老朋友讨论表演内容。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谢兆亮在表演开始前大声介绍运河龙灯历史。

 

谢兆亮的小儿子谢召伟在2022年加入舞龙队,当年32岁,他平时上班,休息时就被父亲拉过去舞龙。刚开始只能随着队员跑,现在能操作简单的动作了。

 

2023年3月1日,“通州运河龙灯会”第一次走入校园。每周三下午在通州区侯黄庄小学上舞龙课。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小朋友与运河龙合影。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演出间隙,面对观众的合影需求,队员都非常配合,他们希望通过互动把运河龙灯推广出去。

 

为了让孩子们舞着方便,谢兆亮维持龙身长度,但降低了龙头的重量,整条龙只有10斤重。有的孩子很感兴趣,课上追着问舞龙的历史;有的孩子很有灵气,教一两遍就能跑下来。

 

谢兆亮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希望,“舞龙的未来就在他们身上了。”

 

2月14日,运河文化广场,表演结束后,队员们等待大巴车。

 


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刘晶 刘倩 张湘涓

校对 刘越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