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京津冀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让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并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生产力再造。


政事儿工作室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访谈录”,全景展示京津冀新发展、新变化。



天津市和平区是“津城”的核心区,作为天津百年商业中心、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坐拥金街、五大道两大地标商圈。先后获得并保持30多项国家级荣誉,在天津市绩效考评中连年位列优秀等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天津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主战略、大战略。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和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落实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为行动纲领,以建设发展高质量、生活高品质、城区国际化、管理精益化、治理现代化的‘两高三化’新和平为目标己任,自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坚决担负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职责使命,努力在大战略大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天津市和平区区长郑伟铭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


天津市和平区(受访者供图)


谈区位优势

地处“津城”的核心,城市功能优势完备

新京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和平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郑伟铭:和平区地处“津城”的核心,虽然地域面积小,但拥有很多显著的比较优势。首先是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乘坐高铁半小时可达北京市内核心区。


其次是丰富的产业载体优势,辖区内矗立着136座、近360万平方米高品质、综合性商务楼宇,现代服务业资源集聚荟萃,“四大所”“五大行”齐聚,72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区投资设立企业和机构291家。再次是完备的城市功能优势,教育、医疗事业领跑全市,百年商业中心繁荣繁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市领先。


新京报: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中,和平区是如何发挥资源禀赋,展现和平作为的?


郑伟铭:一方面,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我们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区建设,精心打造“津遇和平”活动品牌,将文商旅融合发展作为增强区域影响力、吸引力的新亮点。用好“海河、洋楼、老街”等独特资源,开发京冀短途游、周末游产品,先后在北京、雄安新区等地开展推介,策划推出“海棠花节”“城市记忆”等系列活动,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1.68亿人次、同比增长70.29%,游客日峰值达114万人次,近七成游客来自京冀地区,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已成为京津冀最受欢迎的热门景区,进一步助推京津冀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协同,让更多百姓享受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民生红利。持续推动区内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河北省共享,开启天津市第一中学与雄安新区雄县第一高级中学交流合作新篇章,联合打造天津市第一中学雄安校区。连续7年与石家庄市桥西区开展教育合作,组织学访交流活动,12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共建,教育服务实现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结算,全区35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70家对外服务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天津市和平区(受访者供图)


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精耕细作“3255”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


新京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和平区在服务疏解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伟铭:近年来,为更好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我们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精耕细作“3255”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三大经济”,大力巩固现代金融、国际商贸“两大支柱”,重点提升文化旅游、人力资源、航运服务、医药健康、数字信息“五大产业”,优化布局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天津·中央商务区、天津·金街、天津·五大道“五大片区”,以完善的承接体系,促进京津冀产业互融进一步加速。以刚刚过去的2023年为例,超过400家京冀企业落户和平,资金到位额70亿元以上。


特别是在吸引央企二、三级总部和创新业务板块来津布局方面,和平区支撑作用明显。比如在2021年,我们依托小洋楼、优质教育等特色资源,成功吸引央企通用技术集团二级总部通用机床装备集团落户,为近年来引进体量最大、品质最优的项目。此后,我们持续开展跟踪服务,为通用技术集团在全市各区、各领域投资布局,搭建畅通高效的沟通平台,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保障,以优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坚定企业深耕天津的信心和动力。企业落户以来,带动集团将天津作为发展机床装备产业的主阵地,持续扩大在天津投资,已实缴到位资金20亿元,先后并购天津一机、混改天锻公司。2023年,进一步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将机床工程研究院、与华为合作的销售平台落子天津,推动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中能建北方建投、中能建路桥工程、大有数字产业科技天津公司等一批央企二、三级公司也纷纷落地,有效服务北京控制增量、疏解存量。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赋予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平区是如何落实的?


郑伟铭: 一是坚持产业创新,服务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立足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依托区内9家三甲医院及周边高校科研力量,大力发展医药科技产业,成立天津市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联盟,吸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国药集团等194家京津冀地区企业机构参与,搭建产业协作交流平台,促进三地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23年输出京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35.13亿元,占全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近一半比重,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注入新活力。


二是优化航运服务,服务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全方位提升小白楼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辐射能力。目前,全区已汇聚UPS、马士基、达飞轮船等7家世界500强航运企业,长荣海运、以星航运等13家全球前20船运公司,700余家行业核心企业共同构建起全链条航运产业生态,为京津冀地区打造高效、稳定的货物贸易流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去年,驻区企业万海航运开通了南美新航线,25天直达天津,航运时长缩短三分之一,有效降低京津冀——南美的综合物流成本;以星航运开通京津冀首批“车厘子直航快线”,来自智利的直航船舶首次抵达天津港,有效控制车厘子登陆后的运输成本和配送风险,助力实现“车厘子自由”。


三是做强金融和平,服务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我区解放北路是中国近代金融的重要发祥地。目前,全区各类金融机构550余家,其中法人持牌照金融机构15家,拥有全市38%以上的内资分行和75%以上的外资分行、35%以上的保险类分公司、66%以上的法人期货公司,去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寿金融中心、民生银行总行资金托管中心等重大项目先后运营,建设银行与我市合作设立建津住房租赁基金项目注册落地,农业银行全球反洗钱中心业务辐射能级持续提升,金融领域协同发力不断深化,“金融和平”优势也更加凸显。


四是激发发展活力,服务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过去一年,我们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设立“跨省通办”服务窗口11个,10项政务服务场景实现“一件事一次办”。营商环境保持全市前列,荣获“2023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区”称号。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承办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跨国企业领袖交流会,五大道文化旅游区与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共建友好景区,向世界展现和平风采。


天津市和平区(受访者供图)


谈未来举措

全面发挥“津城”核心区资源禀赋,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


新京报:未来和平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有什么思路举措?


郑伟铭:下一步,和平区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起点,全面发挥“津城”核心区资源禀赋,聚焦“四个善作善成”,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努力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成效。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主动融入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抢抓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机遇,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引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优化“雏鹰—瞪羚—领军”和“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双线梯度培育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更多创新应用场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勇争先、善作为。扎实落实“一基地三区”和平任务,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牛鼻子”,聚焦总部机构、现代服务业等,建立与各类企业、中管高校、科研院所等首都资源的高效高频“握手通道”,纵深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依托区域相邻、产业相近、功能相似等优势,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年引进京冀项目500个以上.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勇争先、善作为。传承发展城市文化,挖掘用好红色资源,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全面启动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优化“两园·九里·十二院”空间布局,更好把“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故事有机串联起来。聚焦文商旅融合发展,叫响“津遇和平”等一批优质文旅品牌,着力打造“咖啡之城”,加快建设京津冀特色旅游消费目的地。


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勇争先、善作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推进民生领域合作,发挥教育、医疗资源优势,拓展区域间教育教学协作,加快医联体建设,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强化养老服务标准、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互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依托,组建产业联盟,深化灵活用工产业基地建设,打通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道,不断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


新京报记者 李京统 

校对 吴兴发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