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中央深改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工信部:持续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3. 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新的绿电交易试点

4. 生态环境部: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5. 京津冀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6. 天津确定4个区、2个园区为碳达峰试点区

7. 山西发布了两个企业碳排放管理地方标准

8. 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实现商业应用

9. 比亚迪王传福: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单月会超过50%

10.中国石油获得首张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

11.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安全面临持续威胁

12.欧盟投资535亿元补贴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专题碳讨


新能源大规模普及下,如何更好保障能源安全?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中央深改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文件。会议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零碳解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和发展难题、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此前,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引。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进一步细化聚焦到绿色转型层面,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工信部:持续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2月21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


零碳解读:工业领域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攻坚领域。完善的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可以为工业发展模式向低碳、零碳转变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为实现工业领域全面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基础。


3. 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新的绿电交易试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关于内蒙古电力市场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方案的复函》,正式同意《内蒙古电力市场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方案》。至此,内蒙古成为我国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之后国家批复同意的第3个绿电交易试点。


零碳解读:绿电交易在推动我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又可以带动新能源电力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持工具。2021年,我国启动绿电交易以来,绿电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和绿电消纳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我国新能源电力大省,内蒙古绿电交易试点的获批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电市场的发展。


4.生态环境部: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协调机制


2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党组会议,会议强调,要抓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工作,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加快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零碳解读: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今后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描绘了蓝图。此次,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党组会议并特别将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作为重点,表明今年美丽中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B、地方实践


5.京津冀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2月21日,京津冀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布局了多个电力、天然气、热能等重点能源领域项目,谋划了近三年京津冀区域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改革举措,着力构建“1+6”的目标任务体系,绘就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蓝图。


零碳解读: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十年,十年来,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能源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布局了一批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将为确保区域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进三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政策保障。


6.天津确定4个区、2个园区为碳达峰试点区


近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河西区等4个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个园区为天津市碳达峰试点区。试点所在区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区(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及编制说明报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双碳处)。


零碳解读: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在全国15个省份展开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工作。虽然天津未列入国家层面首批碳达峰试点,但在城市层面积极推进碳达峰试点建设,可以以碳达峰试点为抓手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7.山西发布了两个企业碳排放管理地方标准


2月19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评价通则》两个地方标准,填补了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及评价标准空白。这两个标准将于4月3日正式实施。


零碳解读:建设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是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此次,山西出台的两个标准为企业提供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南,对引导重点行业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企业行动


8.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实现商业应用


 2月20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宣布,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将首发奇瑞汽车的新款中大型SUV车型星纪元ET。据介绍,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可在-20℃的寒冷环境中,也能实现24分钟内将电量从20%充至80%。


零碳解读:充电问题尤其是在寒冷地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和使用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进一步普及的重要因素。此次,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将为寒冷地区的电动汽车普及提供可能,也预示着电动汽车市场普及范围和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9.比亚迪王传福: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单月会超过50%


2月18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参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进一步提速,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5%,年底单月突破40%,预计今年单月会超过50%。


零碳解读:当前,我国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为推动我国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形成了对传统燃油车的快速替代。随着新能源汽车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无疑会进一步提升。


10.中国石油获得首张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


近日,由中国石油直属研究机构安全环保院研发的首个碳足迹评价产品——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气体分析仪,获得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该证书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颁发,是中国石油获得的首张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


零碳解读:碳标签可以衡量产品在供应链层面的低碳等级,是推动消费产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202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此次,中国石油研发的首个碳足迹评价产品预计将为我国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D、国际看点


11. 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安全面临持续威胁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公报称,全球能源安全面临持续威胁,应确保能源安全并提高能源效率;应加速清洁能源转型,以努力实现将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应促进清洁能源市场发展和融资等。


零碳解读:在全球能源市场较为动荡的背景下,能源安全被各国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前提。各国在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应对的进程。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能源清洁化就显得更为重要。


12. 欧盟投资535亿元补贴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近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已批准7个成员国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达69亿欧元(约合53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包括建设3.2吉瓦大型电解槽用于生产可再生氢、新建和改造约2700公里的氢传输和配送管道、开发至少370GWh的大型储氢设施,以及为液态有机氢运输船(LOHC)建设装卸码头和相关港口基础设施。


零碳解读:近两年来,为摆脱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欧盟加快氢能等清洁能源。此前,欧盟已分别批准两项氢能补贴计划,加上这次,欧盟已为氢能发展批准175亿欧元的公共资金援助。预计,这将对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和氢能技术的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专题碳讨


新能源大规模普及下,如何更好保障能源安全


春节期间,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称全球能源安全面临持续威胁,应确保能源安全并提高能源效率。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国际能源署将加倍努力,推动在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确保全球能源供应安全。在全球能源市场较为动荡的背景下,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能源安全问题受到格外关注。


近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也发表文章表示,我国在能源转型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我国能源需求超预期增长加大了能源转型压力,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刚性增长,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转型的难度加大。


能源安全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能源总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装机和发电占比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能源保供和能源电力稳定问题至关重要。


图/IC


1.能源需求保持刚性增长,能源的稳定供应更显重要


虽然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在持续下降,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各领域对能源的总需求量也必将增加。因此,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将始终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前提。


“双碳”目标提出伊始,出于对减碳和发展间关系认识不足,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过“拉闸限电”、冬季能源保供不足等情况,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也不利于碳减排的持续推进和能源的低碳转型。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四五”前3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8倍,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英国的能源消费量,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刚性增长。在我国产业结构相对偏重、能耗强度相对较高、电能替代潜力逐渐收窄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对能源的需求必将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因此,必须在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的背景下考虑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问题。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工作,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中央出台了多项双碳和能源相关政策,将能源安全列为双碳工作和能源转型的前提,并逐步放开清洁能源消费,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推动“能耗约束”转向“碳排放约束”,以解决好气候应对和能源安全两个难题。


图/IC


2.新能源电力占比提高为电力稳定供应和能源安全带来更多挑战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能源生产总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40%;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可再生能源发电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


按国家能源转型目标,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到2030年前,我国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应由非化石能源供应。按非化石能源中风电光伏占比较大的现状分析,未来,新增能源消费量中超半数将由风电光伏提供。


因此,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稳定供应必将成为今后影响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首先,新能源电力对电网稳定形成较大冲击。随着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作为电力输送的重要载体,电网将承担着今后能源保供和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但新能源电力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尤其是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稳定必然带来冲击。


据悉,近期,多个省市对分布式光伏并网采取了限制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5省118个县市可开放容量为0。这显示出新能源电力在稳定供应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其次,新能源电力面临着较大的消纳难题。风电、光伏周期性发电的特点要求新能源电力在建设时必须配套一定的储能设施。但目前,光伏风电新增装机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配储比例,消纳问题难解。如青海、云南等地可再生能源发电已成为绝对主力,但受天气降水变化及新能源消纳能力等因素影响,云南今年可能同时面临缺电和弃风弃光问题。


图/IC


3.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保证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保供主要以发挥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来展开,同时伴随着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等措施。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推进,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大幅提高低碳清洁能源占比是必然趋势。


但由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周期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稳定供应必将成为今后影响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即使在我国提高可再生能源部署规模的情况下,能源的稳定供应也可能面临着“看天吃饭”情况。


因此,需要建设适应新能源电力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以保障未来能源电力的稳定供应。


一方面,需要积极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微电网系统,构建适应新能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进一步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储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能力、参与调峰调频能力和跨区输送能力,提高新能源电力的稳定供应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新能源电力制备绿氢、绿色甲醇等,将新能源电力转化为更为稳定且容易储存运输的能源形态,从而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王心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