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十年前的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十年后的今天,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以共同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凡十年。


▲2023年10月2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站在高层写字楼上俯瞰大运河美景。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十周年。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北京考察时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为此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因都而兴,因都而成,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在特殊的战略定位之下,北京又发展成为服务2000多万人口、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超大规模城市。北京既为“都”也为“城”,相偕而行,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会。


2017年9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后,北京的建设发展也真正诠释了何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盘活”。


十年时间,如一种度量衡,度量着这座都城的变化与成长。如今,在“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指引之下,这座历史与现实交织,融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古老都城,愈发展示出一种庄重、雍容、有序、开放的城市形象,绽放着大国都城的无限魅力。


当然也要看到,北京城市功能的强化提升,背后是“都”“城”发展辩证统一、城市建设加减法运算的结果。如果说过去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明确、强化与建设的十年,同时,这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持续减量发展的十年。


为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北京成为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为此,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建设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两翼。


如今,城市副中心框架加快形成,重大项目搭建起了副中心城市骨架的“四梁八柱”,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副中心城市拔地而起,成了文化新地标和市民追捧的“新顶流”。同时,93家央企子公司落户城市副中心,超200家央企分支机构扎根雄安。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加快建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速推进。


一加一减之间,“都”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汇聚,非首都功能持续疏解迁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正在加速建成。


十年耕耘路,问鼎彩云巅。未来,“都”与“城”的变奏和鸣,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主线。而从本质上,这又取决于城市建设者能否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全体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宗旨,为其提供稳稳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阅读全文>>>




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十年,十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跌宕起伏般精彩,没有慷慨以歌的豪迈,却是城市建设在每个平凡人身上的写照。正是每个个体的不懈坚持、充满韧性的奋斗,最终汇聚成促动发展的澎湃动力,为“四个中心”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打通经脉。


▲这是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图/新华社


十年来,北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一幅千年古都新的宏伟蓝图正徐徐绘就,“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蹄疾步稳。每位参与其中者,与有荣焉,功亦大矣。


北京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兴隆门瓦作第十六代传人程永茂一直把修缮长城的责任记在心上,自2004年接手黄花城长城修缮项目,修缮长城近20年,长度达2万米,以“五随”修缮法则,“最小干预”理念,重现长城的沧桑之美;从“银锭观山”美景找回老北京的城市规划师崔琪,用独特的视角直观见证着北京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原大兴机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郭雁池,以“七个圆”表达着让旅客出行更加便捷的美好愿景。


在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诞生记里,有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马不停蹄的步伐;在双奥之城彰显的独特魅力中,离不开建筑师郑方为奥运场馆设计的超级结构。


北京在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之路上,无数如他们这般的建设者,忙碌在各自岗位,也收获着自己的“小确幸”。北京的深刻转型,实现创新引领,正是厚积于每位躬身入局者汇聚起的磅礴力量。


京津冀携手前行,其宏观要义契于国家发展战略,而最终落点则在民众的幸福生活。


因为能够为数万燕郊北漂的出行提供便利,帮更多年轻人在北京实现梦想,北京公交集团第五客运分公司812路驾驶员李建龙“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作为北京朝阳医院的消化科专家,吴东方“逆向通勤”9年,让更多燕郊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做胃镜、进行消化道癌症早筛,不再依赖跨省就医;资深“电工”谭双剑,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亲身参与了城市变迁,眼看一座座地标建筑从北京到雄安拔地而起,他有理由“从不小瞧自己的使命”。


一条条贯通的公交线路,常态化的两地医疗资源合作,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北京西站、雄安站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让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医疗一体化有了具体可感的承载,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更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城市的肌理,从来不止于建筑,本就在时间的打磨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内容。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作为“观里人”,管理着六千多人的社区,见证了近三十年来家门口的点滴改变,目睹市场腾退,公园落成,感受着交通路网的完善,以及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带来的便利;丰台区的干部陈焰,全程参与并主持大红门地区疏整促工作,“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地区面貌变化的全过程他都看在眼里。他们,站在城市治理的最前沿,用绣花功夫织密了宏观政策落地的针脚。


十年如一日,旧貌换新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坚持首善标准,立足首都核心功能,从核心区到城六区,从城市副中心到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在疏解整治、城市更新中,北京古都的面貌、市民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一张蓝图绘到底,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阅读全文>>>




牢记嘱托,北京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刻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深刻转型。


(请横屏观看)


↓↓↓



阅读全文>>>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正在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站在新的起点,回望转型之路,往事并未隐入尘烟,件件影响深远。时间见证变革,岁月不负拼搏,今天,我们以长卷的形式,重温首都北京这辉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请横屏观看)


↓↓↓



阅读全文>>>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10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到“现实”,交出亮眼成绩单。



阅读全文>>>


专题丨十年答卷·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特别报道


编辑 孙琳智 设计 张瑶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