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殷墟博物馆建于2005年,曾为殷墟申报世界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殷墟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原馆难以满足保护展示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工奠基。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崭新亮相。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新馆的建成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集中展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近4000件出土文物,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亮相。哪些“宝贝”不容错过?新京报记者一文梳理。

 

“司母辛”铜方鼎

 

“司母辛”铜方鼎。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口宽48厘米,重128千克。“司母辛”铜方鼎共有两件,此为其一。长方形口,折沿方唇,直立耳,直腹略内收,平底,下接四空心柱足。腹四角各有扉棱一道,口下四面中部及足跟外侧亦各有一道扉棱。口下饰有兽面纹,以扉棱为鼻梁,雷纹衬地,腹部左右及下侧饰乳钉纹,足跟饰兽面纹,其下又饰凸弦纹三周。内壁铸铭“司母辛”三字。底、足均有烟炱痕迹。

 

龟纹铜盘


龟纹铜盘。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高5.7厘米、口径26厘米,重1.65千克。器物为方唇,折沿,侈口,浅腹,圜底近平,圈足外撇。器腹内壁纹饰十分华丽,由外至内饰凤鸟纹、鱼纹、蟠龙纹、蛇纹、龟纹,器腹外壁饰夔龙纹,圈足饰云雷纹。

 

“亚址”铜方尊


“亚址”铜方尊。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高43.9厘米,重21.4千克。同墓共出土两件,形制、花纹皆相同,此为其一。整器呈方体,方口外侈,束颈,斜肩,高圈足外撇。尊体四角和四边中部均有扉棱。口下饰蕉叶纹。腹及圈足饰分解式兽面纹。肩部四角与四边中部各有4个圆钉头,四角的钉头上套有4只象首,四边中部则套似鹿状的兽首。这8个兽首均为单独铸造套装上去,可自由取下。方尊内底中部铸有铭文“亚址”。

 

嵌绿松石刻辞骨柶


嵌绿松石刻辞骨柶。殷墟博物馆供图


长25厘米、宽3厘米。器物上端尖锐,下端残缺,残存刻辞一行十五字,字内嵌绿松石。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骨柶上有刻辞,记录了商王与军队巡视捕猎的事件。

 

“戍嗣子”铜鼎


“戍嗣子”铜鼎。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高48厘米,重44.4千克。器物为方唇,折沿,立耳微外撇,深腹微鼓,圜底,蹄形足。沿下及足跟饰兽面纹且有扉棱。

 

该鼎是目前发现商代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内壁铸铭文三行共三十字。铭文记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货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做了这件祭祀父亲的宝鼎。

 

2172屯南甲骨


2172屯南甲骨。殷墟博物馆供图


这版为残缺的牛肩胛骨,在这版牛骨上发现了93个单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匀。共十一条卜辞,卜问商王田猎是否有灾祸,历时三十八天。这片牛骨品相端庄大方,文字清晰优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品中有它的身影,图书或宣传册的封面上也常请它亮相,是名符其实的“甲骨明星”。

 

铜手形器


铜手形器。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长13.03厘米,重0.1千克。铜手形器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

 

“亚长”铜觥(gōng)


“亚长”铜觥。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高18.7厘米,重1.35千克。铜觥器身短宽,流微上扬,近流处饰一大一小两头象纹,大象张口扬鼻,双腿之间还饰一小象,纹饰生动活泼。腹呈扁圆形,后有扁平状鋬,鋬内有凹槽,上部为兽头状,其后饰云纹。器盖前端窄小,形似怪兽,中部有菌状钮。底较平,下有四个三棱锥状足。器盖内壁及器底内壁均有铭文“亚长”。

 

“亚长”牛尊


“亚长”牛尊。殷墟博物馆供图


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重7.1千克。牛尊造型为写实的水牛,体态健壮肥硕,抬头伸颈,微张口,口内中空,背部微凹,上有长方形铜盖。牛身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尤以腹部两侧虎纹最为突出。牛颈部下方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

 

铜钺(yuè)


铜钺。殷墟博物馆供图


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

 

玉觽(xī)


玉觽。殷墟博物馆供图


它的柄部是顾首龙的样式,龙的下颌与背部相连,犄角突起,前后腿作蹲踞状,而它尾部是一个上翘的尖角,大而夸张。《说文》对觽的释义为“觽,佩角,瑞耑可以解结”。意思是,觽是一种角形配饰,前端尖锐的角可以解开绳结。中国早期的服饰没有纽扣,一般是用绳子系住,而玉觽就是松解绳结的工具。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