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昌平区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率先在全市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上昌平区发布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集中签约文化产业项目,并推介了首批100处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利用空间。

 

3月1日,昌平区召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三带融合”文化发展研究院在会上揭牌。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昌平出台一列政策措施

 

文化产业之于昌平,是一张崭新的名片。记者获悉,去年以来推出了居庸关夜长城、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打造了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等特色文化品牌,举办了环西自行车赛、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等赛事活动。2023年,昌平规上文化产业单位营收近200亿元,昌平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万家,拥有腾讯众创空间(北京)、宏福文创园、宝隆艺园3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中影年年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月1日,昌平区发布《昌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会上,昌平区发布了《昌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昌平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昌平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一揽子支持政策,聚焦园区建设、项目落地、企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引导规范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在昌平集聚发展。

 

其中,《昌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共包含7个部分、16条具体措施,重点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文化企业成长壮大、加强项目产品扶持力度、激活文化市场消费潜力、优化产业要素条件支撑。记者注意到,为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聚集,多条具体措施都给予了一次性补贴和奖励。昌平区文促中心副主任黄德强告诉记者,为助力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昌平区今年将在这个领域投入3000万元的鼓励资金。

 

面向文化产业 推介首批100处空间资源

 

当天,昌平区与4个文化产业代表项目集中签约,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推介了明文化文博综合体项目,举行了“三带融合”文化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同时,空间资源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会上,昌平区还梳理、推介了首批100处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利用空间,既有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等集聚区域,也有老旧厂房、闲置楼宇等创新空间,更有藏匿于乡村山水间的农村集体资产。

 

3月1日,在大会展区,昌平区推介首批100处面向文化产业的空间资源。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将空间资源数字上网、编辑成册,将政府的产业诉求、运营商的经营诉求、企业的发展诉求有机结合,形成便捷交流合作的文化产业空间推介平台。”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慧介绍,首批100处推介资源,各有特色,可满足不同文化产业项目的需求。同时,通过线上的产业推介平台,昌平区文促中心也可为资源与意向方搭建起对接的机会,大大畅通信息的交流渠道。

 

李文慧表示,这些面向文化产业的空间资源还将持续更新,昌平区还将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更多推介活动,实现资源的持续“上新”。

 

“我也会围绕企业投资、兴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进一步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所以诚挚希望更多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到昌平城市更新行动当中,以文化力量全面提升昌平文化内涵品质,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实现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李文慧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