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生们拉着行李箱走进这所带有江南建筑风格和现代化气息的校园。


与普通中学生不同,学生们在3-5年的学习生涯中,70%的时间是在实训室,打交道最多的是仪器、设备、材料。专业实训室122个、高标准实训中心10个,校内实训工位4199个……这些数字印证着这所综合性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硬实力”。也是在这里,多位名师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批“技术新星”。


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藏着哪些育人秘笈?“硬实力”背后,是“别人学不走”的产教融合机制优势。该校独创性地采用“引企入校”方式,在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的校园中引入11家企业服务于教学,让学生们与产业一线“零距离”。


在这里,“产教融合”不是一句空话。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常务副校长孙士猛总结称,“校企合作不再是单向的供求关系,而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交流关系。”


“为业如匠人。”该校的教育理念也在变革更新,试图打破外界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摒弃“职业教育只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传统观念,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向帮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多元发展转变。


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校校联合发展


三河市作为北三县之一,在协同发展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首都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作用。本着“整合资源、互为补充、集群发展”原则,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积极参与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副校长张文华介绍,学校与北京市、天津市有关学校开展联系交流,从专业建设、机制完善、教师提升、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项目,以期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2021年初,三河市职教中心与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就智能制造、移动机器人等项目开展合作,并在师资交流、能力提升方面动作频频。当年6月,自动化系多名师生组队前往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参加移动机器人赛程培训。


“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我们对移动机器人比赛流程和注意事项的了解大大加深了,对培训软件的使用、机器人的拆装技巧也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对以后进一步调试机器人打下基础。”一名参加此次交流的教师说道。


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学校还与北京市新城职业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编写课程标准,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师互派机制,通过挂职锻炼、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共建优质企业信息库,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该校在与河北省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上,又将升学渠道向北京高职院校延伸。


张文华介绍,从2023年开始,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招收(3+2)直通车大专班,涉及幼儿保育、航空服务等2个专业。该合作项目将于2024年继续深入。


目前人口老龄化是当下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应养老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健康养老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经过专业教育、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并懂得现代养老护理技术和老年人心理学、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张文华指出。


在这一背景下,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将相关专业建设纳入规划,将与北京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合作开展“2+2+2”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培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高技能人才,为京津冀养老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该项目与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中,除了要具有老年服务和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强调能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解决老年人活动组织与策划、行政管理、护理管理、后勤管理和质量管理问题,能胜任养老服务行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和机构管理工作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我们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学校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孙士猛表示。


引企入校,产业与教学实现无缝对接


“实施职业教育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孙士猛一语道破办好职业教育的“秘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是个痛点、堵点。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新职教法强调“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更是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校企双方达到共进、共谋。


在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凭借“引企入校”的独特路径和机制,成立了“三河市比特数控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先后引进了“三河市高斯数控机床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对应领域包括数控技术、智能设备制造、航空航天高精度产品、超精密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机电技术、机械装配等现代制造业相关专业。


在此基础上,推进“专业加公司”办学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功能,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场地,让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教学、实训和生产全过程,学生不出校园即可直接参与生产性实训,在真实生产过程中体验学习、感受工作、强化技术技能训练,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


学生在数控车间进行生产性实训。 受访者供图


由此,该校实现“做、学、教合一”,实现了共建共育。“学校与企业是零距离的,课程教学与工业生产是零距离的,学生实操能力与产业要求也是零距离的。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张文华说道。


产业与教学的无缝对接,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极高,要紧跟产业前沿。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学系主任巨春永透露,学校早在2015年就投资引进了原装进口的“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在当时的职业院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师资方面,学校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与学生同在现场、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在岗位,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既能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又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学校、企业、学员、家长都满意。


根据校方数据,目前校企共享生产实习实训资产达7707万元,年均接纳相关专业岗位实习学生1000余人、“订单培养”200余人、接收毕业生500余人。


除校内实训外,学校先后与113家校内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52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探索教学模式、共同制定实训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从“双主体”发展为“共同体”,实现了“合作育人”。


“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后,7秒上手。这不是一个传说。”巨春永告诉记者,企业把真实订单的一部分放在校内实训中心,学生在校内是“真刀真枪”地练。由于在校接受过充分的生产性实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所谓“7秒”就是机器启动预热的时间,机器预热好,就可以直接上手操作。


“精密加工没有99分,只有100分”


新学期开始,刘明也已早早返校,一如既往地在五轴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忙碌,为新学期的教学开展做准备工作。由刘明牵头,学校和企业11名骨干为成员组建的“大师工作室”,被命名为“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若干年前,他曾是这里的学子之一。走出校门后,他在极大热忱的驱动下学习、钻研技术,一步步从普通学徒成长为技术专家,最终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十年前,他回到母校,成为这里的一名教师。


刘明在指导学生使用五轴数控加工中心。 受访者供图


师资建设是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重中之重。学校专门制定规划,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结对子、下企业、促教改、搞科研”等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五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规划、教师“1+1”企业实践制度、承担了省级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任务……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胜任多学科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近三年来,校企共同培养专业带头人31人、骨干教师45人、“双师型”教师87人。


名师的引领作用逐步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以显现。十年来,刘明培养的学生在全国、省级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奖多达50余人;400余名毕业生遍布京津冀各地,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有的早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王明飞是刘明带的时间最久的一个“徒弟”。“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中间是有很多坎坷的。”王明飞回忆起学生时期刚到实训中心的那段日子,“有一些知识学得不是很到位,或者老师教的理解不了,一方面要自己下苦功夫消化钻研,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师傅的指导。”


那时和师傅刘明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对王明飞触动很大。2017年底,一个零部件需要加工,工期紧张,师徒一直忙到凌晨三点钟。“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师傅跟我强调,让我严格按照一个精准的数值去找定位坐标,并让我进行检查。结果他交代完以后,我上了个卫生间,回来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刘明发现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王明飞,手中的产品直接作废。“数控这块要精确到微米级,不容许出一点儿误差。没有99分,只有100分,差一分都是不合格。我希望学生们用严谨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丝毫马虎不得。”


“师傅说完,我才终于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这件事警醒了我。”在后面的学习生涯中,王明飞始终认真对待师傅对细节的叮嘱,并在实操中慢慢改进。随后在河北省技能大赛中,王明飞成为获奖选手。毕业后,王明飞作为学子中的佼佼者,选择留校工作,也成为母校数控专业的一名教师。“那时候师傅把他知道的知识全都教给了我。现在我也带学生,也会把同样的道理传授给他们。”


刘明对自己学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假设学生状态消极,我就拿自身的经历去激励他们。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师傅也很厉害,他是北京市技术能手,当时我把他当做我的榜样和目标,但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超过师傅的一天。但最后我拿到了全国技术能手,事实证明,只要敢想、愿意付出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希望学生们的本领最后都能超越我。”


“升学、就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新职教法明确提出,进一步打通“中职升入高职乃至本科职业教育”的通道。全面推行“职教高考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河生源现状和职业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中职学校升学和就业要并举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022年5月,常务副校长孙士猛从大局出发,提出了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思路,在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强化学校的升学教育。


逐步调整教学计划实施分层教学,对文化基础较好、有升学愿望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该校要从四条途径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打造立交桥。一是高职单招提比率;二是高校直通拓渠道(3+2、3+4);三是对口升学求突破;四是开放大学圆梦想。


张文华介绍,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近些年先后与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了“3+2”中高职贯通培养,近六年来累计培养此类毕业生1024人。2023年度,168名学生通过(3+2)贯通培养顺利升入高职院校,227名学生通过高职单招走进大学殿堂。


就业则是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直以来的优势所在。多年来,该校培养了许多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优秀人才,就业质量高,获得不错的社会反响。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达95.63%,毕业生就业率达95.71%,专业对口率达90.37%,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72%。


对于在校期间的学习收获在就业中赋予自己的优势,建筑工程系毕业生丁伟志感触很深。刚毕业的丁伟志去了一家装修公司,先是做业务,到各个小区发传单,但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问他,会不会量房画图?丁伟志说会。公司其他设计师去量房,差不多10分钟就结束了,但丁伟志去量房用了一个小时,回来之后,老板看到这张图纸,直接任命他成为公司的设计师。


“因为在学校打下的基础非常牢,专业的理论知识很扎实,画图也非常规范,公司其他的设计师反而没有我专业。得益于在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我在就业后成长是比较快的,两三个月之后,又从设计师成长为工长……”随后,丁伟志也成为河北省技术能手、省技能大赛铜牌获得者,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是因为特殊的机缘和对母校深厚的情感,拥有丰富行业实操经验的丁伟志参与到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成为母校的一名兼职教师。


孙士猛表示,未来,学校将积极创办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力打造北方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集训与承办基地和企业新技术研发基地,为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加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 冯琪  通讯员 侯富辉、刘海涛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