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平台作为新业态从业者的主要聚集地和工作场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我国已有8400万人。

 

然而,数字平台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角色和责任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导致新业态从业者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保障问题。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关于发挥数字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提案》。

 

皮剑龙建议,应该构建一个灵活多样、层次分明的社会保障制度。从业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收入状况和个人需求,自由挑选适合自己的保险类型和保障期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 受访者供图

 

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如今,数字平台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形态,也使一些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外卖骑手、速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用工人群增长迅速,陪诊师、收纳师等一些依托于平台经济的新型职业也已走进大众的视野。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3月公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

 

皮剑龙认为,数字平台通常采用灵活的工作模式,新业态从业者可以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但也导致了新业态从业者难以享受到稳定的社会保障。

 

“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雇主,无法享受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待遇。数字平台往往将社会保障责任转嫁给新业态从业者自己承担。这使得新业态从业者在面对疾病、工伤、失业等风险时缺乏必要的保障,生活陷入困境。”皮剑龙表示,数字平台作为新业态从业者的主要工作场所和收入来源,理应承担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的责任。然而,数字平台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目前,大多数数字平台并没有为新业态从业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皮剑龙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平台的社会责任日益凸显。但一些数字平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这种社会责任的缺失不仅损害了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数字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社保缴费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按时长、按次数或按收入等

 

针对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也给出了多项建议和对策,他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多元化、个性化且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皮剑龙表示,为满足新业态从业者的多样化需求,应由政府主导并构建一个灵活多样、层次分明的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可涵盖多种社会保险产品,如基础保障型、商业增强型以及短期应急型等,旨在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选择。从业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收入状况和个人需求,自由挑选适合自己的保险类型和保障期限,从而确保新业态从业者能获得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险保障。

 

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压实平台企业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数字平台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平台与新业态从业者之间的法律地位,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必要的劳动合同和法律保护;确立数字平台与新业态从业者之间清晰的法律关系,确保新业态从业者能够享有必要的劳动合同保障及法律庇护;对数字平台为新业态从业者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

 

皮剑龙还建议,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统一化、便捷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互联网化的社会保障平台应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等,以便新业态从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操作。”皮剑龙认为,应根据新业态从业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社会保障方案,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这样,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便捷的服务,还能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缴费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皮剑龙认为,比如可以按时长、按次数或按收入等,以适应新业态从业者多样化的工作特点。同时,待遇核算也应更加灵活,可以按照累计、按比例或按标准等方式进行,确保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能够真实反映其工作贡献和收入水平。

 

7省市正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保费由平台缴纳

 

记者注意到,国家层面一直在进行努力,希望给这些新业态从业者更充足的制度保障。

 

2021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工作于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7省市启动,选取出行、即时配送、外卖、同城货运行业部分较大平台企业就业的骑手、司机等群体人员开展试点。

 

职业伤害保障在缴费方式上有别于传统工伤保险的按月缴费,采用按单缴费的方式,保费由就业人员所在平台承担,对就业人员免费。保障范围与待遇方面,从业者在执行平台订单任务期间遇到交通事故伤害或意外事故伤害等情形,可享受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包括医疗费用、康复费用等项目,基本参照现行工伤保险。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3年9月,累计有668万人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试点省份累计做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3.2万人次,支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共计4.9亿元。

 

今年2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再次发布三份新办法,分别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将从事网约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唐峥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