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到餐厅,却被告知必须“扫码”才能点餐;当在停车场看到“扫码离场”的牌子,打开手机操作后却发现必须关注公众号,甚至输入手机等隐私信息……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形?

 

2月27日至2月29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多个餐饮店、停车场对扫码点餐、扫码支付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商家可以提供非扫码的支付方式,但扫码时依然会有要求关注公众号或要求授权各类信息的现象存在。

 

针对种种“扫码乱象”,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北京市委网信办正在会同多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不仅制定了关于扫码消费服务的合规指引,还约谈了相关单位,深入点餐和停车等场景核查商家收费码的功能设置。

 

北京市委网信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治理行动从2月1日持续至4月30日,市民可以通过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体验扫码服务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已协调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收集市民关于强制扫码类的投诉情况,作为线索移交至相关部门,指导基层推进线下现场核实整改。”

 

没有手机是否“寸步难行”?记者实地探访:默认扫码但可付现金

 

“之前过生日请朋友吃饭,但在结账时店家表示不收现金,最后不得不让朋友付了钱。”在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整理出的扫码付费相关共168件投诉中,关于“拒收现金”的投诉类型较为突出。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进行了调查。

 

“提前准备付款码”“自助付费(非现金)”,在北京apm商场北区一出口处,记者看到了明显的标识。扫码发现,车主可通过一款名为“停车威”的小程序付费,但需注册成为这款小程序的会员,且出口缴费处并无人员值守。


北京apm商场停车场提示车主自助付费。图/韦博雅摄


走访的过程中,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叫住记者询问情况,当记者问及出口处如果无人值守,车主如何使用现金缴纳停车费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在监控可以看到(车主)。”该工作人员表示,停车场不拒收现金,车主可将现金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会为其代为扫码。

 

而在北京朝阳合生汇地下停车场,记者看到多处粘贴有扫码缴费的二维码,用微信扫描后页面跳转至“合生通”小程序,在授权使用位置信息后可直接进入停车缴费页面,但记者发现,消费者还需授权“合生通”使用个人手机号码以“注册实名会员”才能完成最终缴费。

 

北京合生汇商场扫码支付停车费需注册会员。图/合生通小程序截图


不过,记者在该停车场一出口看到,该出口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车主可到人工亭进行现金缴费,除此之外。车辆在驶出时,车主也可直接在闸机处使用付款二维码支付停车费。

 

扫码点餐方面,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市10余家餐厅、饮品店,发现这些餐饮商家均提供纸质菜单,不过在扫码点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公众号或者授权手机权限的步骤。

 

记者扫描一家粤菜馆的点餐二维码看到,需要授权小程序微信昵称、头像才能享受点餐服务;在一家泰餐店,扫描点餐二维码后,小程序蹦出“温馨提示”,但未显示具体内容,只有选择同意才能进入点餐界面。


扫描点餐二维码,消费者需授权微信昵称、头像才可进行点餐。图/商家点餐小程序截图


而在一家火锅店内,记者扫码桌上点餐二维码后发现,页面直接跳转至该公司的微信公众号,点击关注后,该公众号聊天框会发送点餐小程序。不过,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也可以选择不关注公众号,而是在公众号“服务”一栏选择点餐。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扫码的初衷本是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途径、减少商家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等,这样好的初衷本可以带来的是商家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由前端的下单、收费程序转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服务之中,但是在实践中出现的“只能扫码”以及“必须关注公众号”等捆绑式强制要求,则是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范。

 

扫码关注过程提交个人信息是否“必要”?专家:说明目的、自主选择

 

事实上,对于扫码过程中的种种需要授权的现象,北京市委网信办已经进行了数次摸排。

 

2月26日,记者从市委网信办提供的“扫码检查明细表”中看到,一些停车和点餐场景在扫码问题上存在瑕疵,包括“未通过弹窗等方式告知用户隐私政策并征得用户同意”“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需要提供手机号/位置信息”等。网信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会同其他部门,督促这些商家进行整改。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之前参与过深圳和上海对扫码问题的整治,他告诉记者,扫码过程中获取的个人信息,要看有没有必要性,“比如预订座位要选门店,此时它弹窗说需要位置信息,这可能会带来便利,但如果强制开位置,不能让用户自己选择,那么就是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是违规的。此外,如果用户拒绝但其还频繁弹窗打扰也会干扰使用。”

 

何延哲总结称,扫码服务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需要说明目的,二是要用户自主选择。

 

赵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针对商家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手段不同程度地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他告诉记者,事实上法律层面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位要比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个人信息概念更加严格,在扫码的过程中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也就是以另一种更加隐匿的形式过度收集、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同时,关注公众号与消费者进行消费之间本并没有必要联系,因此便违背了“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以及正当、必要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扫码点餐过程中时有被弹窗要求关注或授权的提示信息,事实上,这些信息用户可以主动关闭并继续点餐,但对第一次点餐的用户来说,极易被误导从而关注了公众号或注册了会员。

 

对于这种情况,赵虎表示相关商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消费者有了选择关闭弹窗而继续消费、下单的可能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类似加关注等广告弹窗,不乏缺少显著标明‘广告’、标注‘可关闭’的情况,在扫码下单的过程中弹出而中断消费者的正常下单程序,是从另一角度诱导了消费者来关注公众号。商家利用消费者可能不知道弹窗能关的心理以及隐蔽弹窗关闭选项等手段,来变相对消费者提出加关注等请求,没有给消费者提供明确表示‘已知情’‘已同意’的选项。”

 

根据消费者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自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中对于弹窗问题明确强调:“不得以弹窗信息推送方式呈现恶意引流跳转的第三方链接、二维码等信息,不得通过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诱导用户点击,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据此,赵虎认为在消费者下单过程中诱导消费者点关注等弹窗信息,涉嫌恶意引流。

 

涉事行业多主体复杂 违规成本低 市民可拨打12345投诉举报

 

强制扫码、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乱象场景复杂、违规隐蔽,彻底整治必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市委网信办介绍,从实地暗访和现场调研情况看,涉及扫码的场景涵盖餐饮、停车、商超、酒店、影院、剧场、景区等众多方面,不同的收费主体对应着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从实际情况看,相关问题涉事主体有商家,也有商家上游的服务提供商或合作商。

 

同时,商家使用的收费小程序、APP等应用多从网站平台、第三方技术开发公司购买或免费获得,成本低甚至无成本。但相关法律法规有的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有的有规定但因不构成严重违法,相关行政处罚不构成震慑,一旦监管放松,容易出现反弹。

 

对此,何延哲表示,商家需要尽到管理信息的职责,不能乱用个人信息,“商家需要知道,一旦出问题也可能面临处罚。”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平台和商家的行为以外,我们可以关注到,北京市已经发布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化的指导意见,如2023年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这样的解析和指引的颁布也会为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提供借鉴。”赵虎告诉记者。

 

据了解,从今年2月1日起,市委网信办联合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委、市住建委、市税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电影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市公安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消费者协会等13个部门开启为期三个月的“整治强制扫码乱象”专项治理工作。

 

市委网信办表示,下一步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发动行业力量,聚焦“六类问题”“两个拒绝”突出问题,对口组织基层力量,依据“扫码停车缴费检查表”“扫码点餐检查表”进行全面摸排,指导涉事主体进行整改。同时,市委网信办呼吁市民在碰到强制扫码的情况时,及时拨打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投诉举报,相关部门将对线索进行核实处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韦博雅

编辑 陶野 徐超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