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乡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从一定程度弥补纸质阅读资源不足,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引,乡村儿童很难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高质量的阅读。”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张琼丽提出“支持建设乡村图书馆,打造乡村‘儿童之家’”的建议。她表示,公益行为支持下的乡村图书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在探索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资金政策的支持、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


张琼丽在建议中提到,全民阅读已连续十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多个文件中提到要满足儿童文体服务供给。但现实中,乡村儿童面临着阅读资源短缺和阅读指引薄弱的问题,“虽然都有配套的学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但由于场地、藏书、开放时间的限制,很难真正满足乡村儿童课后阅读的需求。”


对此,她提出了四条建议举措,一是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将乡村图书馆建设纳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将乡村图书馆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为乡村图书馆提供政策支撑。同时,由教育、文旅部门牵头,在地方的教育文化经费中单列一笔预算,为建设乡村图书馆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要选择儿童数量较多、辐射周边村落较好的村镇,对村居委会原有的“农家书屋”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升级。“升级后的乡村图书馆既是优质的阅读空间,还是能承担一定的托管功能的乡村儿童之家。”张琼丽表示,孩子们能在此参与课后学习、读书分享、民俗活动、趣味科学、手工制作等多样化的活动,让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课后有处可去、有事可做,减少缺少亲子陪伴、缺少娱乐活动、缺少拓展空间的“孤独感”。


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上,张琼丽建议由县市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等国有企业设置专门的公益性岗位,由专人负责乡村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积极吸纳乡村全职妈妈、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人员广泛参与,充实乡村图书馆的运行管理队伍。同时可联合当地民政、妇联等组织,建立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保证乡村儿童之家长效运转。


此外,还要抓住当下城市家庭乡村亲子游、乡村研学、户外劳动实践火爆的机遇,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地理优势,对乡村图书馆周边环境和设施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田园大课堂研学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和多样化研学体验活动,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增进城乡儿童交流互动。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