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饮食文化,惊蛰也不例外。这一天,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食俗,比如吃梨子、炒豆、驴打滚,象征驱赶害虫、祈求丰收;吃“懒龙”面食驱赶春困等。


食俗虽然不同,但都代表着人们对健康、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惊蛰美食“驱赶”百虫?


惊蛰正是南北方春耕的时期,地里的害虫多了起来,古人便以吃美食来象征驱赶害虫,以此寄托对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景。



“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在江浙地区,惊蛰有吃梨的习俗。因“梨”谐音“离”,寓意惊蛰这一天吃梨,让庄稼远离虫害,保全年的好收成。山西一带也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曾经走西口的人也取“离”的谐音,表达“离家创业”之意。


梨。 新京报资料图


炒豆


西北地区,惊蛰吃炒豆是流传习俗,一般是炒黄豆。过去人们认为爆炒黄豆噼里啪啦的响声像炒虫子一样,惊蛰炒豆寄托了驱赶百虫的愿望。也有说法认为,黄豆圆滚滚,吃了之后好运滚滚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惊蛰时还会炒玉米粒来吃,象征吃掉“虫子”,祈求丰收。



炒黄豆。 图/ICphoto


煎饼


在山东一些地区,惊蛰会吃烙煎饼。人们认为,惊蛰烙煎饼,可以熏死地里的害虫,保护庄稼不受侵扰。


驴打滚


天津地区的人们则习惯惊蛰这天吃驴打滚,寓意着“害虫死,人翻身”,表达人们对于春耕无害虫的美好祝愿,也有着新的一年可以“翻身”的寓意。除了天津一带,北方部分地区也有这一习俗。



驴打滚。 新京报资料图。


“懒龙”、芋头等惊蛰美食吃起来


惊蛰不只有吃梨、吃炒豆子等寓意驱害虫的食俗,还有象征驱赶睡眠的“懒龙”、象征团圆的芋头等。


懒龙


俗话说“春困秋乏”,每到春天的惊蛰前后,人们总是会感到困倦慵懒,古人认为,这是“懒龙”作祟,需要赶走它,迎接活力的春天。北京地区的人们便讲究惊蛰吃“懒龙”。“懒龙”是一种用发面蒸制的长条面食,也叫“肉龙”。其特色在于内部裹着肉馅,形状类似花卷,口感香甜。



懒龙。 图/ICphoto


芋头


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一带的客家地区,惊蛰讲究吃芋头。芋头作为一种常见食材,不仅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而且在当地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团圆,惊蛰吃芋头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香椿


在南方部分地区,惊蛰吃香椿也是食俗。香椿树在惊蛰时期会长出嫩芽,正是最鲜美的时候。香椿吃法多样,常见的有香椿炒鸡蛋、炸香椿等,鲜嫩可口,味道浓郁。此外,西北部分地区惊蛰时节讲究喝醪酒,也就是米酒。过去的人们认为,惊蛰前后,天气变得不稳定,身体易受寒,吃醪酒可以驱除寒气,暖和身体。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