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大会举行了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来到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

 

阴和俊是去年10月出任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的。这次活动也是他首次走上“部长通道”。四位部长分别回答了媒体有关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水网、粮食丰收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以及央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重点工作的提问。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

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

 

阴和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了去年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进入“部长通道”。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从成效看,我国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也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速喜人。

 

今年,科技部还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特色优势,建设协同高效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阴和俊在谈到我国支持青年人才的工作时说,科技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提供平台。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到目前已有1100多项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总数的20%以上。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在加强培养方面,阴和俊说,科技部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科技部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同时,想办法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让他们心无旁骛,沉下心来潜心科研。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

以长、淮、黄、海四水系为基础,到2035年建成国家水网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提到,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回顾道,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接受媒体采访。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水利部门深入论证并选取了四大类水利工程项目,包括防洪、供水、灌溉,以及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如防洪,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实施了1308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3282亿元。

 

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已被纳入国家2024年重点工作。李国英介绍,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对于国家水网建设,李国英介绍,首先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同时,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此外,还要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

 

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去年还遭了灾,还不轻,最后还丰收了,还再创历史新高”

 

有记者提问时说,对于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对于粮食丰收,唐仁健说,去年确实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像夏收时节的“烂场雨”,盛夏时候华北、东北局地的严重洪涝,还有西北的局部干旱,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我们还是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了历史新高。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接受媒体采访。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唐仁健说,实际上粮食是“二十连丰”,只要不超过1%的减产就算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还遭了灾,还不轻,最后还丰收了,还再创历史新高。“很明确无误地、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粮食产量的数字是真实可靠、完全可信的。”唐仁健说。

 

唐仁健介绍,产量数字的统计不是各级报上来的,也不是农业农村部门统计的,是国家统计局按照他们的法定职责,通过他们在各地直属直管的调查总队,以严密的程序抽取了大量样本,最后按当季实割、实收、实产的数字计算出来的,这个数字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农业农村部门是干预不了、影响不了的,增就是增,减就是减。同时,他还说,现在的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已经有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很多省份遭遇历史极值的高温干旱,但是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

 

谈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唐仁健介绍,去年832个脱贫县所有的农民,包括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396元,近三年每年年均增加都在1200元左右。同时,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劳动能力,每个脱贫家庭都有一个人以上实现了就业。此外,832个脱贫县中,每个县现在都已经培育形成了大概2到3个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而90%以上的脱贫户都参与其中,能够分享收益。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

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有媒体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提问:国资委如何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接受媒体采访。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张玉卓说,对国资国企方面的安排部署,最核心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我想用三个字来讲中央企业今年准备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那就是‘高’,高水平的协同;‘质’,质的有效提升;‘量’,量的合理增长。”张玉卓说。

 

在量方面,中央企业去年实现了销售收入40万亿元,增加值10万亿元,利润2.6万亿元,都实现了稳定增长。从质的方面,张玉卓说,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对于央企如何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张玉卓介绍,中央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也有很多标志性成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点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油轮,讲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都出自中央企业。”张玉卓说。

 

张玉卓表示,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3%,中央企业的统计下来在27%左右,去年的投资增加了32.1%。“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