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今日(3月5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人口问题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介绍,虽然近年来出生人口数或有波动,但人口负增长已成为长期趋势,扭转该趋势主要靠有效提升生育水平。她表示,优化假期制度不应局限于生育假期,可与带薪休假等制度协同,给年轻人更多闲暇发展家庭。优化生育假期制度也不应拘泥于女性群体,否则可能进一步增加女性就业困难。

 

人口负增长已成长期趋势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自然增长率为-1.48‰。

 

“目前人口发展长期趋势比较明确。自2021年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我国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随着疫情影响消退、龙年生肖正向激励,近期出生人口数可能会有所回升,但总体来看,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影响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育,这也是为何我们如此强调生育支持。”宋健告诉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死亡率会进一步提升,扭转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水平是关键。

 

然而,生育受到育龄人群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各方面原因令很多年轻人生育信心不足,不想生、不敢生的情况较为突出。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此后几年,各级政府在此基础上对生育支持政策进行深化拓展,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但仍有许多措施需要国家层面系统考虑、统筹推进。

 

“优化生育假期”不必与女性捆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生育假期制度”。

 

宋健介绍,生育支持分为经济、时间、服务和文化四个维度,所谓时间支持,首要就是完善假期制度。

 

全球与生育相关的假期共有三类:产假是女性独有的生育假;陪产假针对的是女性的配偶;育儿假也属于家庭假,提供给父母双方,用于孩子生病、学校家长会等特殊情况。

 

提及生育假,产假最容易被人想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近日介绍,我国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超过半数的省份生育津贴支付期限不低于158天。

 

不过,宋健表示,产假固然重要,也应当适度,并非越长越好。目前,我国的产假长度在全球范围看是合适的,再延长可能不利于女性返岗和职业发展,对单位协调人力也会造成困难。

 

她认为,假期制度应在协同基础上统一优化,使生育假期制度的优化在假期整体制度中系统处理,过于强调产假、突出女性并不利于女性的权益保护。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假期相关因素中,生育假只是其中一部分,在保障带薪休假、限制工作时长等劳动者基本权益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间。

 

“996、内卷、微信线上工作对年轻人闲暇的占用,同样影响他们的生育水平。假期制度是一盘棋,假期确保人们在工作之外享有闲暇,并以此发展自己的家庭。我认为,在制度上保障年轻人安心地带薪休息,也非常重要。”宋健说。

 

保障职工生育,企业用工成本待分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

 

宋健介绍,目前员工生育产生的人力成本主要由企业负担。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宋健研究团队调研发现,医院、学校等女职工较多的机构,由于生孩子的员工多,面临更大的人力资源压力,而钢铁厂等男性职工较多的单位就比较能够从容应对。

 

“人力资源背后还是钱的问题。成本都让企业负担,会间接造成企业在招聘时考虑员工的性别、生育等因素。企业保障员工生育的积极举措,如果得不到社会正向反馈,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生育率的提高。各级政府可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完善保险体制等方式,给企业一定鼓励和支持,分担企业用工成本。”宋健说。

 

除此之外,生育支持还应考虑经济支持、服务支持、生育文化等要素。

 

宋健认为,在经济支持方面,我国应考虑各地区差异。对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困难家庭,经济支持显得更为重要,而当地政府可能财力有限,因此需要上级政府和中央提供倾斜优惠。服务支持方面,除了普惠托育服务机构的建设外,还应考虑“一老一小”服务协同发展,因为随着老龄化加剧,照护老人的压力进一步降低了中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生育文化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