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某养老照料中心,护理员带着老人们进行健身活动。图/新华社


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21.1%。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十分迫切,而发展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被称为“第六险”,可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受到普遍欢迎。在广泛试点基础上,应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规范,完善政策保障,促进这一惠民制度更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长护险制度试点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自2016年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以来,已经有49个城市加入试点,截至2022年末,已有1.7亿人参保长期护理保险,超过120万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失能评估机制存在多样性,各地自行出台的评估标准有时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老人的实际情况,部分评估机构的操作规范性不足,缺乏评估人员的专业技术标准,评估质量有待提升,而评估流程也需要更加完善。


例如,评估标准调整未充分告知,评估有效期一般为2年,到期后需重新评估,而此时评估标准较之前有变化,导致老人对评估结果存在异议;又如,评估结果反馈以线下告知的传统查询方式为主,很多老人由于心情急迫,往往会在结果出来前反复前往了解,费时费力。


服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健全。服务方式分散,特别是在居家上门照护方面,存在服务过程难以记录、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时长难以统一等问题。


加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时长等与应有的要求不符,甚至出现部分护理员采用“虚假打卡”等方式,虚报长护险服务,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意义重大,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为此,首先要完善评估体系,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探索在全国层面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独立的评定机制。


对于评估标准、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分别出台明确细化的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把好“准入关”。对于反映较集中的是否严格执行评估标准,评估程序是否严谨规范,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争议,应及时研究,强化检查,给予反馈。


考虑到申请人都是老人,长护险要更注重便捷应用,向“服务便民”“互联共享”方向发展。


例如,在评估结果查询方面,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受理流程和结果由“被动交付报告”转为“主动问询推送”,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进一步打造长护险“一件事”系统,实现待遇申请、等级评估、费用审核及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并且,简化办事流程和材料,推动共享数据自行复用,实现表单自主填报,减少老人填报材料时间,并提高信息填报准确度。


同时要完善服务体系。可以统一就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项目内容,形成服务清单,并对应每个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的匹配度。


以服务标准和规范为依托,在精细化上发力,加强对社区居家和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护理员的全面性、系统性培训。尤其是要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建立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库,引导长期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然,完善相关监管体系,也至关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日常监管。


比如,通过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上门随访、搭建智能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对人员备案及在岗情况、服务内容完成、服务时间监测、服务质量和结果评价等实时掌握。


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设立人才激励计划等,提高护理员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同时,也要鼓励社会监督,如加强对接受服务的老人的宣传,了解自身的权益,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做到及时反映。如此,才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撰稿 / 周汉民(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编辑 / 何睿

校对 /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