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这是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今年1月的发布会上表示。


在此背景下,储能成为今年两会能源电力领域代表、委员们提案的关键词。


从偶尔调用到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委员建议加快发展与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就进一步加快我国多种储能建设、推进低碳中国进程提交了相关建议。


“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绝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刘汉元表示,今天的配储只是偶尔调用甚至从来没有调用,今后的储能应当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


就此,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方案解决。


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团体提案中,也包括围绕发挥“光热+”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作用、支持储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


另一方面,围绕储能领域的政策规划也是代表们的关注点。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提出了加快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缺乏统筹规划是制约我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何光华建议,在借鉴新型储能发展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备、可操作、可执行的储能统一规划建设体系,明确储能分阶段发展规模和定位。各区域再结合当地新能源消纳、资源特性、网架结构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新能源配置储能规模和类型、设施布局、接入范围、建设时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推动新型储能良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就加快完善新型储能行业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提交了相关建议,他建议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利用率、经济性问题获多位代表、委员关注


经济性问题仍是新型储能发展的痛点之一。


新能源配储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但也面临利用率不高、缺少有效成本回收机制、储能配比要求“一刀切”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储能产业的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


当前,新型储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期,政策导向亟须从“单纯激励开发建设”向“激励高质量建设和高效率利用并重”转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针对新能源配储建议:着眼于提高利用率,优先发展独立共享储能,实现新型储能的区域统筹规划布局和数智化技术应用;着眼于建设科学的成本回收机制,完善电力市场产品设计和交易机制;着眼于解决储能配比“一刀切”问题,加强发展模式创新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当前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受限,经济性不佳,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为此他建议:出台全国性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租用规模达标情况与上网发电量挂钩;拓宽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鼓励开展各类交易获取收益;探索建立容量市场,建立“同工同酬、同质同价”的电价机制;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发展,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立动态的储能市场发展监测机制等。


何光华同样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在市场机制方面,应研究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实施细则,提升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标准,建立容量补偿机制,为新型储能参与市场获取合理收益创造条件。在价格政策方面,出台电网侧替代性储能纳入输配电价核价范围的实施细则,明确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深化分时电价政策,研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进一步拉大峰谷价差,促进用户侧储能发展。


新型储能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也成为委员代表们的关注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振涛今年提交的提案之一是关于明确退役化学电池回收处置主体责任,促进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