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关注高等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重要性。她建议,以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实力强、高校云集城市为试点,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全员培养的数智化进程,从智慧环境、教学资源、产教融合等多方面加快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育。


“打造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人才、数据两大基础生产新要素培育。”郭媛媛认为,其中,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市场实现价值的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支撑。其中,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基础,也是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 受访者供图


郭媛媛介绍,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劳动者30%。另外,据2022年相关数据测算,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已接近2亿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中,97个为数字经济职业。在设置新专业和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有“强基计划”,以及“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方案等措施。但随着ChatGPT、Sora等横空出世,如何加强适配新质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的新质人才培育,应从人才培育整体,特别是大学生全员培养着眼。


对于高校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郭媛媛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建议由教育部和科技部等协同,以政策和专项资金为主导,加快推进高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全覆盖、升级版建设,保持高校在数智化校园建设始终的领先优势;大幅度强化、提升智慧教室在高校基础设施中的建设比例,促进大学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代所需的创新开放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养成。


其次,建议由教育部主导,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围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高校综合运用好课堂、移动、混合、智慧、微学习的“教学+自学+协同学习”等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手段、新形态,建立高等教育多元融合智能化新模态;将社会、企业、线上可用的专业知识、行业实践等教育教学所需的数据资源,即时、有机、安全纳入教学过程,助力新质生产力人才素质全方位、生成性培育。


在产教融合方面,建议教育部出台有关产教深度协同,全面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专项政策;面向科技创新开放办学,建立高校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教与学、学与用等开放、互通、联动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体系架构;以科技创新企业、城市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协同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创新体。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