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连续几年发行,这是首次有这个提法,我认为这是今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所谓特别国债,即为服务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而发行的国债。与普通国债不同,特别国债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其发行不影响赤字规模和赤字率。不过,特别国债仍属于政府债务,需按照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列入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张燕生介绍,超长期就是指国债的期限会比较长。特别国债主要体现在用途上,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用途相应进行一定调整。


记者了解到,去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已经增发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2023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用于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而今年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他表示,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有相对优势的“特别国债”可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新的开源可选项,弥补财政支出不足,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今年首次提出会连续几年发行,对提振经济意义重大。“这说明,经过2023年的实践,尤其是国际环境、中美战略竞争,大家普遍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需要一揽子政策来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短期问题、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一万亿以及后续会连续几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会给大家吃一个‘定心丸’。”张燕生说。


由于国债资金可作为资本金投入建设项目,因而可撬动信贷及其他社会资本,形成投资的乘数效应。从历史来看,特别国债和超长期国债,此前均有发行先例。


1998年-2002年,在国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洪涝灾害、产能过剩、银行风险的多重困局下,中央财政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共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本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支撑GDP回升至8%以上。而通过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中长期问题,最后赢得了2003年-2012年GDP年均10.7%的高增长。这10年,美国GDP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中国增加了6万多亿美元,按购买力计算,增加8万多亿美元。使中国经济上升到与美国一样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这也是改革开放45年来非常亮丽的一个点。”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