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她在两会上带来了《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多举措共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部分青少年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比例高于成年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形成合力。”许玲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受访者供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合力


许玲认为,在政府层面,部门的统筹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社区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不够,在政策引领、资源整合、成效监督等多方面仍有可完善空间。精神科和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数量少,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巨大需求。


在学校层面,协同育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面对应试教育,学生容易陷入“自我、孤独、焦虑、抑郁”的桎梏。加之,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教师对学生心理危机识别能力较弱,危机干预的胜任力不足,难以及时发现与化解学生心理症结。


在家庭层面,家庭科学教育观念有待树立。不少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急功近利、父母焦虑传递等导致亲子矛盾。同时,单亲离异、隔代抚养、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结构,以及部分家长自身的不良习惯行为、家庭经济困境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均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在社会层面,社会尚未形成有效支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大助力。基层机构专业人员和资源匮乏,心理卫生服务水平亟须提升。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影视、动漫、书籍等文化产品中充满暴力、色情、负面、低俗等有害信息,误导学生出现犯罪、自伤、自杀等行为。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第一位是家庭


许玲告诉记者,在高校近30年的工作经历中,她目睹了很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也一直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自己学校及广东周边学校的大范围调研,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许玲在过去就曾提出过相关提案,包括给各级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等。“现在教育部门正在推进为各个学校配备心理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许玲表示。


在她看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通过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们发现一个共性,许多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背后都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许玲表示,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成长经历中,一般在离开家庭上大学前,其心理健康风险已经有了苗头,究其原因还是出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家庭。“所以在我的建议里面,第一位是家庭。”


许玲进而认为,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医学知识的欠缺则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加重。当学生出了心理问题,一部分父母压根不觉得这是问题,反而觉得孩子不缺吃不缺穿,心理问题是在装、是矫情。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但是出于“病耻感”不愿承认。究其原因,还是家长整体的医学素养不够,尤其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要解决这一问题,除家庭因素外,学校的责任、整个社会宽容的氛围也很重要。所以需要‘家-校-社’的协同。”许玲表示。


许玲认为,如今我国仍旧存在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实现教育均衡任重道远。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各种压力,说到底还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争夺。我们的家庭从小升初、中考,甚至到高考都是那么焦虑。这种压力从社会传递到家长,最后压力的末端还是由学生来承受。现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推进教育均衡,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社区差异仍然存在。”许玲说道,“我觉得这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育资源要更加均衡,才能减少社会的焦虑,减少学生的焦虑。”


建立家长咨询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提供有效支持


对此,许玲在提案中建议,强化统筹引导,补齐突出短板。加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机构。在医学和教育类院校普遍开设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非医学类学历教育后进入社会就业则由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或专业组织负责执业资格证书考评认证和继续教育培训,输送具有专业背景和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层面,她建议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回归教育初心、教育本质,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加强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结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阶段各时期特点和成长中的困惑进行心理减压和人际沟通教学,对遭遇校园欺凌、学业压力、家暴、亲人离世等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干预,特别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等的关心和帮扶,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家庭层面要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建立家长咨询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和宣教视频,帮助家长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亲子沟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家长支持网络,帮助家长创建互助小组或小型社区支持资源,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高效运作。办好学校家长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从根源减少学生行为情绪问题。


此外,还要构建社会有效支持的良好生态。整合心理卫生资源,推动社区心理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医院或相关卫生机构与学校、社区建立技术指导和双向沟通的工作方式,完善“学校—医院”快速转介绿色通道机制,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建立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等专门心理卫生人员队伍,将心理卫生服务整合到常规医疗资源中,方便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就诊,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加强对文化、出版、网络等市场的监管,及时查处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出版物,以及违法违规的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