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正在举行。两会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天津代表团驻地现场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陈军谈及了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以及高校成果转化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记者罗亦丹/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辅相成


“新质生产力,我想最核心的就是创新,以创新来推动原始成果的迸发,同时把原始创新的成果转化成产业创新,也就是说要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市场化的产品来服务社会和人民。”陈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他提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新”“三量”,其中“三新”是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而“三量”是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要盘活传统产业,嫁接新的科技要素,传统产业就能够‘老树开新花’,同时又要打造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陈军表示,最核心的就是用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的动力和支点,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落点,这两个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体化推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才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他看来,目前党和国家都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所以高校和研究所的老师要积极地走出去,要知道产业的需求。此外,光有科技还不够,科技、产业以及市场要紧密契合,所以这方面要培养更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管理人才,这一点也很重要。


激发人才潜能活力 创新就会迸发


作为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表示,创新要靠人才,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而人需要不断地培养,“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要向强国进军,就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新要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行,我们中国人很聪明,当人才跟国家的重大需求、科技的前沿紧密契合时,他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大大提速,再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的速度也会大大提升,既然中国是教育的大国,把人才的潜能和活力激发出来,创新就一定能够迸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开大学推出了“三维融通、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支持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例如,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以及根据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注重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改革都被写入了《南开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指南》。


在采访中,陈军提到了“三维融通、五育并举”,他表示,如果培养的人才有这样的要素,他的创新活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全球的影响力都会大幅提升,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进行情景式的智慧教室教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目前的前沿,特别是国家的需求在哪些方向,而这些往往学生在大学里接触不到。


陈军表示,这一点需要打通,“例如我从事的是新能源行业,我们联合三峡集团等央企,成立了全国的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样就能把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一起,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到产业链,甚至人才链的有机衔接,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我认为就能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


而对于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和履职感受,陈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履职感受就是“责任”二字,“我觉得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里面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所以就要培养人才,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想的就是一定要在人才的培养上去发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