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全力抓落实、确保开门红”主题采访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举行。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念东在现场表示,在国家刚刚公布的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评价中,北京位居全国第一,反映出北京市经营主体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今年,我们将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提升临床试验启动效率和药物研发速度,努力让患者用上疗效更好的药。”


北京位居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评价榜第一

 

“市场监管局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工作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经营主体在首都‘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高念东介绍,国家刚刚公布的经营主体发展质量评价中,北京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市经营主体的标准认证覆盖率、牵头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标准占比等均全国领先,反映出北京市经营主体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在规模结构上,经营主体存量突破210万户,实有科技型经营主体占比近四成,全国领先。1月以来,我们持续提供便利化服务,平均每天就有800余户经营主体诞生。”高念东说。

 

今年以来,北京加大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应用,使其成为办理涉经营主体电子政务中的全场景通行证。比如,经营主体在参加政府采购招投标时,用一个电子营业执照就能实现“网上办、跨省通、零成本”。今年前两个月,电子营业执照调用量超1千万次,极大地便利了经营主体,累计应用量1.5亿次,稳居全国首位。

 

此外,北京持续规范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干预行为,大力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去年,我们推动退还各类不合理费用6.23亿元,帮助经营主体减轻经营压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探索柔性执法,完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慎罚机制,让经营主体在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中安心健康地发展。”高念东表示。

 

2026年底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60%


高念东介绍,在“减打扰”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依法履行政府监管职能的同时,大幅减少监管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实现监管“高效”而企业“无感”,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改革、深入推行“一码检查”试点,企业信用赋能增效实现“无事不扰”。

 

“非现场监管不同于以往‘巡街式’‘拉网式’的现场检查方式,主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高念东说,“今年以来,我们全面启动非现场监管,目前已经实现了行业领域全覆盖,计划到2026年底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到2027年底超过80%。举例来说,我们实施‘阳光餐饮’工程,监管人员通过视频实时对餐厅后厨中食物制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测,不用去现场就能完成检查。”

 

针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行业领域白名单。“凡是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原则上不主动上门开展现场检查。今年以来,首批150家经营主体纳入试点,这样经营主体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全身心谋发展。”高念东说。

 

此外,北京还深入推行“一码检查”试点。“所谓‘一码检查’,指要求行政检查任务通过综合监管e码查先行发起,检查时必须扫描‘企业码’,记录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要素等所有信息,通过加强任务管理、规范检查流程,杜绝任性监管。今年以来,全市已扫码检查1.7万次,这项工作在企业中反响不错。”高念东表示。

 

今年推动医药临床试验获批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广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市场需求的“助推器”。高念东介绍,今年前两个月,一些广告业龙头企业选择落户北京,广告企业增势良好。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广告市场,2023年实现广告业营收总额3024亿元,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全国龙头广告企业里近三分之一落户北京。”高念东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10部门出台‘广告业十条’,从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广告产业园区及地方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有力促进全市广告业收入增长。今年3月,北京市广告业纳统企业已从1077户增至1206户,增长11.9%,这为首都广告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目前北京已推动3个创新药、14个创新医疗器械、12个人工智能产品获批上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推动169个创新药获批临床。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争取并参与两项国家试点。”高念东说,“一是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大幅压缩核查和检验的技术审评用时,以及持有人的申请获批时间,从200个工作日降至60个工作日;二是加快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审评试点,大幅缩短临床试验获批时间,提升临床试验启动效率和药物研发速度,努力让患者用上疗效更好的药。”

 

此外,高念东表示,随着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美丽经济”这个新型消费产业获得更多关注。“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同仁堂麦尔海、美图茉颜、北京蔻赛3家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技术提升,培育增长新动能,有力提升并促进了消费。”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