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门户”宜昌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员。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马泽江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近三年,宜昌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韧性十足的发展态势。“在宜昌办企业一个重要的底气,就是负担小、成本低、政策好。我们将全力当好‘最佳店小二’‘最优服务员’‘最铁合伙人’,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马泽江


谈建议

“都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


新京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你关注的焦点话题有哪些?


马泽江:宜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之地、“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肩负着保障“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特殊使命。


作为来自湖北宜昌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次我带来的建议,包括支持宜昌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推进长江航运绿色转型、开展大件物流管理立法等。


这些都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上升到国家层面,得到关注和支持。


谈宜昌经济发展

“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韧性十足发展态势”


新京报:数据显示,2023年,宜昌经济增速7.1%、居湖北省第2位,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第49位、中部非省会城市第2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宜昌是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


马泽江:去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宜昌经过顽强拼搏,经济总量达到5756亿元,全国百强城市排名升至第49位,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的发展答卷。若把时间轴再拉长一点,近三年,宜昌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韧性十足的发展态势。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精准调度,把握“主动权”。及时出台降成本、扩投资、强工业、促消费、稳外贸等政策,打出落实上级政策、配套地方政策“组合拳”。常态化举办政企恳谈会、“定期定向小型”产销对接等活动,以措施适时加力激发市场潜力。比如消费领域,去年共举办四季主题促消费活动220场次、投放消费券超过1亿元,带动消费近50亿元。我们还把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具体到行业、企业、项目,推动政策靠前发力、项目提前实施、工作超前推进。


项目为王,夯实“硬支撑”。坚持把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紧盯项目开工率、纳统率、竣工率和用电量、用水量“三率两量”,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去年,全市平均每天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个、每两天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个、每两周落户五十亿级招商项目1个、每月落户百亿级招商项目1个。李强总理调研宜昌时,对我市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加快推动项目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当前正强力推进重大项目“3511”工程,即谋划实施30个百亿级项目、50个五十亿级项目、100个十亿级项目、1000个亿元级项目,确保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0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00个。


创新引领,做强“产业链”。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湖北三峡实验室持续加大电子级磷酸、高性能蚀刻液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62%。培育形成现代化工新材料、文化旅游2个千亿产业,9家营收过百亿企业。宁德时代邦普、楚能新能源、欣旺达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建成智算1605P、全省第一,电子化学品产能达到36.5万吨、全国第一。聚焦“3+2”主导产业,实施新型工业化“七大行动”,今年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值均有望突破1000亿,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值达到700亿。


谈新型工业化

“必须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突破”


新京报:今年宜昌新春第一会,就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招商引资,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对于新型工业化,你是怎么理解的,宜昌今年准备从哪些方面推进?


马泽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工业实力决定一座城市的实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事关宜昌高质量发展全局。我理解,新型工业化之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新”在创新驱动。突破一个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大行业,激发出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比如,我市安琪集团依托与华农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去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上市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超过10%,可以说是一粒小酵母、闯出大世界。“新”在绿色低碳。过去“先污染后治理”“三高两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发展空间,更不可持续,必须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突破。“新”在结构优化。坚持先立后破,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新”在融合发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融合。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将围绕“四个统筹”来发力。一是统筹“新”与“旧”,两个赛道同时奔跑。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大技改力度,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丰富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是统筹“主”与“特”,立足优势做强做大。重点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3+2”主导产业,着力构建“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五年内培育1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企业集团、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当然,突出这5个主导产业,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不发展,而是引导市域各地聚焦产业具体环节、具体产品,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准“小切口”,实现特色发展、竞相发展。


三是统筹“点”与“链”,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我们联合厦门国贸集团与兴发集团、宜昌产投集团等成立湖北国发供应链公司,打造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成立3个月以来,先后为一批企业提供了碳酸锂套期保值、黄磷保供等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组建“宜荆荆”都市圈化工产业联盟,正携手打造宜荆荆磷系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是统筹“育”与“招”,夯实产业项目支撑。在全力服务好已落地工业项目的同时,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以项目源源不断,助推产业迭代升级。今年,将重点实施一个重点企业、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发展片区、一批配套措施、一个评估团队“五个一”工作模式,加强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园区招商等,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0个。


谈优化营商环境

“在宜昌办企业一个重要的底气,就是负担小、成本低、政策好”


新京报: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这方面,宜昌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马泽江:近年来,宜昌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营商环境先行区数量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跻身“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地级市第4位。


我们推进“全流程网办”,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在宜昌办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机器审批取代人工审批,用数据共享取消证明事项。我们不断深化“智简审批+无证明城市+精准监管”改革,持续减时限、减流程、减材料、减跑动。目前,97%的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290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134本高频证照实现“免提交”,个人全生命周期10件民生关键事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网上办”“掌上办”“刷脸办”已成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主渠道。


打造“低成本洼地”,为企业“减负担、添信心”。在宜昌办企业一个重要的底气,就是负担小、成本低、政策好。我们建立市级领导领衔的“四上”企业招引培育机制,创新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深入一线纾困解难,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建成一站式惠企资金直达平台,“退减缓免”税费超过70亿元。去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77.2元,较上年同期降低0.2元,比全国低7.56元。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06%、不良贷款率0.68%,均为全省最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累计为市场主体节约水电气网报装成本2500万元。


实行“保姆式服务”,让项目“快起来、无障碍”。不让项目多等一天、不让工期多误一秒、不让企业多跑一步,是宜昌所有项目建设专班的座右铭。我们在全省首创重大项目“指挥部+工作专班”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行“问题认领、限时办结、联合督办、结果公开”。创新推出集成办、集约办、容缺办、智慧办、精准办“五办”审批服务模式,以最短时间、最快效率落实企业诉求、保障项目进度。宁德时代邦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从开工到试产仅用300天。欣旺达东风从签约到开工仅用42天、从开工到设备进场仅用233天,不断刷新“宜昌速度”。


提升“法治化水平”,让公平“看得见、摸得着”。积极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注重彰显法治的力度和温度,让所有在宜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感受到“自己人”的待遇和温暖。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事项“四张清单”制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坚持对涉企案件慎用强制措施。面向全市公开征集问题线索,扎实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全力当好“最佳店小二”“最优服务员”“最铁合伙人”,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谈长江流域综合治理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新京报:宜昌是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马泽江: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素质”互促共进。


我们从源头治理入手,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制定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明确刚性管控“底图单元”和负面清单。在省级明确的一、二级流域基础上,细划出12个三级流域单元、27个四级流域水体、183个五级溪流末梢,形成“三级强管控、四级重实施、五级治末梢”机制。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全力促进“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人口聚”。推动港口岸电全覆盖,实施以公务船舶、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等为牵引的“电化长江”行动,加大通航船舶污染物管理和漂浮物清理力度。持续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四水共治”。全市34个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100%,长江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较上年下降25%,近五年下降约六成。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跨市州河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经验全国推广,率先在全省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从结构调整发力,转型动能更加澎湃。聚焦做绿产业,先立后破,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战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磷化工加速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等产品领域延伸,兴发集团生产的高纯度电子级磷酸占领了80%的国内市场。着力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努力领跑新能源电池、绿色智能船舶新赛道。全市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类项目63个,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70GWh。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投入运营,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首航。成功举办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


从制度层面破题,绿色导向更加鲜明。严格实施“滨江控宽度、南岸控高度、北岸控密度”,强化城市风貌管控。联合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推动出台首部省级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设立宜昌长江保护日,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一定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当好示范。


新京报首席记者 何强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