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支撑点就在于科技必须有突破,如果科技科研没有突破,就形不成新质生产力,就形不成一个大的生产力系统。”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耿福能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乡村发展、中医药创新等领域。今年是耿福能作为代表履职的第12年,据其透露,今年的建议集中在“科技创新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强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


在耿福能看来,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家乡村振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乡村振兴、“三农”产业密切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受访者供图


回答好“四问”,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两会你带来哪些建议


耿福能:我今年参加全国两会,准备了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个是有关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二个是关于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第三个是支持基层医疗的建议;第四个是民营企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新京报贝壳财经:作为一名中医药行业的“老兵”,你认为当前中医药走出去情况如何?如何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耿福能:中医药走出去,就是让海外消费者接受中医药产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回答好“四问”,有没有效、是什么在起效、怎么起效的、起效的过程是怎样的?


其次就是加大科研投入。要回答“四问”,也必然涉及中医药的现代科技研发。中药发展不能停留在传统,不能停留在“膏丹丸散”。只有用现代科技语言和科技工具将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和起效过程研究清楚,中医药与西方的思维对接上了,海外才能接受,也就更有可能走出去。


对此,我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科技对中医药的赋能,要研究如何使用现代科学方法衡量传统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深入分子的科研,用现代科技的逻辑和现代科技的手段讲清楚每味中药的靶点在哪儿、如何对疾病起作用等中医药治病原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点。


二是要建立好中医药的标准。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标准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中医药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西方的标准、套用西方的思路,是走不出去的。


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合作,积极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国际合作交流,逐步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医师资格规范。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你再次提出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在哪?如何加强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耿福能:我在调研时发现,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面临流失的风险,在业内流行着“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的说法,这凸显了我国中医药产业面临的隐忧。


对企业来讲,品牌是无形资产的积累,更是有形资产的付出。国内中医药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造成了商标被抢注、专利申请无效等诸多问题。


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法律制定方面,应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在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中,增加更多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适用条款,注重运用法律条款补齐治理短板。在司法实践方面,加强对传统中医药企业、老字号企业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重点保护。在行政管理方面,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数据库,为企业开拓创新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同时,要设立专门的中医药商标分类,或在现有的商标分类基础上增设专门针对中医药的子分类,以便更准确地保护中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国际维权过程中,要加大对中医药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的支持力度。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热词。你在建议中提出要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什么是“三农”新质生产力?


耿福能:要理解新质生产力,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旧的生产力。在农业里面,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作业再到现代农业都属于旧的生产力,那我们怎么打破旧的生产力?把现代科技注入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就形成了系统创新,这就是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比如,从种子资源选择到培育新品种,新品种出来后可以不需要土壤,以盆栽形式,需要多少养料、水分、光照等都进行精确计算。乃至在蔬菜水果成熟后的销售,摆脱传统销售渠道的约束,以时下流行的直播带货进行推广。这些对传统农业来说,就是新质生产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加快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三农”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


耿福能:新质生产力的支撑点在于科技必须有突破。如果科技科研没有突破,就形不成新质生产力,更形不成大的生产力系统。比如中药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优先培育优良品种;又如无土栽培,促进科学化种植;再如科研突破,通过合成生物学,发现提取化合物。这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科技突破的系统,企业要跟上时代步伐。


我认为,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通过培育新技术、新模式,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以数智化催生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时,还要让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整合新型生产要素,用好北斗导航、无人机等新型生产工具,根据不同区域禀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文旅、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探索出智能、融合、高效、绿色的发展路径。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我们可以充分整合政、产、研、学、用等各方面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


同时,需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稳定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激励机制。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搭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手段,吸引一大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乡村施展才华,把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带动乡村振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