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针对一季度产业运行情况、首都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话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北京今年产业运行开局良好、前景可期,未来将不断开创首都新型工业化新局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

 

  • 谈一季度产业运行

起势好、动能强、活力足

 

新京报:2023年北京市产业经济超预期完成了全年目标,工业和信息软件业新设市场主体合计增长近4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连续三年净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无论是规模效益还是发展潜力上,均呈现出稳进提质的态势。2024年,在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定下了怎样的目标?

 

姜广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年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速安排在5%左右,为近十年来首次高于全国目标;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速预期目标14.5%,居全市各行业首位。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尤为艰巨。但我们认为有利条件要强于不利因素,将全力以赴争取完成目标任务。

 

新京报: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对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意义重大。在2024年,特别是在即将过去的一季度,工业和信息软件业运行情况如何?

 

姜广智:从预计数据看,一季度产业运行呈现出“起势好、动能强、活力足”的特点。

 

我们强化复工复产服务保障,春节期间全市近四成规上工业企业坚持生产,节后首日工业用电基本恢复至1月正常生产日均用电量。据预测,1-2月规上工业产值增长有望超过6%,起势好。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加大重点项目谋划力度,推动理想、小米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成投产,全年有望贡献产值数百亿元,动能强。我们推动资金支持政策一季度早出快出,积极释放发展信号。2月制造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跃升至60.2%,环比上升10.4个百分点。1-2月汽车、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新设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3.5%,活力足。

 

  • 谈首都新型工业化建设

力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作出北京示范

 

新京报:长期以来,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去年,国家层面就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了部署。那么,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系统推进首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姜广智:新型工业化是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前些年北京率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应该说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已经率先进行了很多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落实好城市总规,坚定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方向,率先形成比肩世界一流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力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作出北京示范,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京报:具体将实行哪些方面的举措?

 

姜广智:首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应用牵引、企业出题、机制答题、标准引领、项目落地”的产业科技创新机制。围绕高精尖产业加快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一体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在硅基光电子、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率先形成一批抢占新赛道的创新技术产品。并且加强战略布局和关键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百项”工程,高质量推进国家攻关任务,围绕本市优势产业开展攻坚战行动计划,推动重点产业成链成组突破。

 

同时,完善产业集群布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兴和未来产业“抢滩占先”,积极打造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的万亿级集群,培育形成商业航天、通用人工智能、氢能、自动驾驶等4到5个千亿级集群。推动数实融合,培育新型工业化新动能。制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全量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还将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和重点领域碳减排,擦亮新型工业化绿色本底。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创建绿色工厂。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稳步提高工业领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加快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实施“携手行动”,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大企业供应链和创新链。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进一步破除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推动实现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数量能级“双跃升”。

 

  • 谈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新京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有条件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市经信局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促进部门,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姜广智: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要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全力塑造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从当前看,数字技术具有最大的赋能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伙伴计划,加快垂类大模型在医疗、教育、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商业化落地,培育做强百家垂类大模型企业,将算力券政策向应用端倾斜,形成千家生态伙伴和千项原生应用。在集成电路、传感器件、超高清视频、高性能服务器、光通信等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重点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阶段建设、机器人创新应用等重大示范工程。

 

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6大领域20个细分产业,在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研发攻关,保持先发优势;在产业转化关键阶段,支持加快产品创制和企业培育。加强政策精准投放,实施通用人工智能、6G、元宇宙、类人机器人、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专项政策。探索“边研发、边转化”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机制,在全国率先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工程化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落地转化,加快“1到10”“10到100”产业转化速率。加快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聚集区、互联网3.0产业基地等未来产业示范区,吸引聚集未来产业优质企业,树立未来产业发展标杆,形成各区错位互补发展格局。

 

  • 谈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

今年将围绕医疗器械等领域再出台一批产业政策

 

新京报:市经信局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软件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是首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市经信局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推进相关工作,可否详细介绍一下?

 

姜广智:围绕支持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系统构建了加大财政投入、聚焦精准施策、增强触达效能的政策体系实施闭环。

 

在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方面,用好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国家支持方向、首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积极组织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统筹用好各类数据资源,加快与银行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银行对高精尖领域企业进行授信提级。针对高精尖产业和中小企业印发资金指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医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及配套产业等领域投资力度,及早释放产业发展信号。统筹用好机器人、人工智能、信息、医药健康4只产业基金,谋划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与新型储能、空天产业、未来产业新设一批基金。

 

推动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在落实落细国家和我市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针对高精尖产业细分领域已集中制定出台了信创、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等30余项产业支持政策。今年计划围绕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设计、商业航天等领域再出台一批产业政策,形成细分领域全面覆盖、市场主体全面触达、政策质效全面提升的高精尖产业支持政策体系。

 

此外,提升政策宣传触达效能。打造产业领域“北京服务”品牌,推动专精特新十大强企行动落实落细,进一步织密普惠企业服务网络,制定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打造“政策直享、诉求直办、服务直达”的服务格局。组织开展“局处长讲政策”直播系列活动,以视频直播“流量”赋能政策解读质量,有效提升政策到达率和知晓度。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