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舞蹈课上,一只手电筒让学生们从光影中对敦煌舞蹈有了更多的理解;从学生们最常见的“粗心”出发,带领大家了解脑科学的秘密,找到避免粗心的方法;引导学生们用歌唱船号的方式,展现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3月15日,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在市级活动案例展示环节,来自北京市少年宫、东城区少年宫等17家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一一上台,分享了课程设计的“奇思妙想”。


来自北京市少年宫的舞蹈教师陈思第一个登台。从自己观看《又见敦煌》室内情景体验剧的经历出发,陈思详细介绍了如何将沉浸式的体验融入教学,提升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增强对敦煌文化的理解。陈思针对已经掌握敦煌舞蹈基本舞姿的30名舞蹈高级班女孩进行了调研,发现对于十一二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敦煌舞蹈学习仍有一定难度,因为她们对舞蹈的认知仍停留在外部动作上,还没能从舞蹈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北京市少年宫舞蹈教师陈思现场分享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光影舞蹈。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联想起自己观看《又见敦煌》的情景,陈思决定采取光影舞蹈这种形式。“学生们不知道出于对壁画的保护,进入洞窟游览是需要手电筒的,于是我就开展了一个角色体验的游戏。”陈思表示,自己在授课时关闭教室光源,模拟黑暗的洞窟,同时,一组学生扮演举着手电的游客,另一组学生则负责呈现壁画中的乐舞者形象,“随着壁画的人物逐一被照亮,光线中的造型千变万化,仿佛壁画复活了。学生们站在光圈中就好像站到了舞台的聚光灯下,需要努力修饰自己的身体形态,去模仿壁画中的人物姿态,从而达成自我发展的目标。”


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教师曹雅玉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唱着船号上场。曹雅玉告诉记者,自己从2019年左右开始在课堂上组织船号相关活动,“之前还组织了‘童歌唱响号子声 音乐传递运河情’活动,当时是传唱摇橹号。”从劳动号子到家乡通州的船号,曹雅玉带着孩子们体验不同船号简洁、短促有力、旋律轻快的特点,“在唱摇橹号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只是模仿动作去唱,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船工劳动时的艰辛,同时也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家乡的船号。”


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教师曹雅玉和学生们一起表演船号。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曹雅玉搜集并学习了10种不同的船号唱法,又找到运河号子的记录人学习,“以前都是领号人唱一句,然后采集一句,所以有的是全的有的是不全的,再加上有些内容不适合孩子们学习,我就根据原版改编成了适合孩子们唱的曲谱和唱词。”曹雅玉将船号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传承好家乡的音乐。


来自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学生们现场演绎多种船号的唱法。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了解到,自2006年北京市教委创设校外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以来,该活动已成为推进首都校外教育教师发展的“金名片”,助力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外教师专业成长,极大丰富了校外教育服务供给,推动了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


西城区少年宫老师陈婷琨做了《“粗心”大揭秘——脑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学展示。摄影 吕恩龙

本届基本功展评活动创新了活动内容,采用“3+1”活动模式,其中,“3”聚焦于评选内容,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展示、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三个评选单项,重点推动教师教育教学策划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1”侧重于参与范围,主要面向全市校外教育机构45岁以下在编在岗教师。


整个活动分为区级培训、区级评选、市级认定、市级展示4个环节,全市共1233名教师参加,1036人次教师获奖。其中,391名教师获得活动设计奖,289名教师获得活动展示奖,324名教师获得活动评价奖,32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吴兴发